剛剛揭曉的2011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袁隆平院士主持的“超級雜交稻大面積畝產突破900公斤”上榜。從“三系(品種間雜交)法”到“兩系(亞種間雜交)法”再到“超級稻”,從畝產400公斤到600公斤再到900公斤,以“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領銜的國家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心”)科研團隊,為中國乃至世界的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
國家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是國內外第一家雜交水稻專業科研機構,自成立以來,團隊的科研活動始終圍繞雜交水稻育種,進行高產、優質、多抗三系、兩系法雜交水稻新組合選育,并開展遠緣雜種優勢利用、雜交水稻分子育種、轉基因技術等一系列重大科研課題的研究。
1970年11月23日,袁隆平和助手在海南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找到一株雄花敗育株,發現其對野敗不育株有保持能力,為三系配套找到了突破口。
1972年,袁隆平與同事們一起率先育成我國第一個實用水稻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二九南1號”;1973年,協作組通過測交找到水稻雄性不育恢復系,至此,三系配套難關全部攻克,一舉奠定雜交稻從理論到現實的基礎。
1974年育成第一個強優勢組合“南優2號”;1975年研究出一整套生產雜交種子的制種技術;1976年開始,三系雜交稻開始在全國大面積推廣,比常規稻平均每畝增產20%左右。
雜交水稻震驚了全世界。
三系雜交水稻的成功,舉世歡呼。
“三系法”雖然大幅度增產,但也存在著配組不自由、種子生產環節多等不足。于是“中心”決心開展新的攻關,提出了育種方法從三系到兩系再向一系邁進的戰略設想。1987年,“兩系法”研究被列為國家“863計劃”項目,袁隆平出任責任專家,領導全國16個單位開展協作攻關。通過艱苦而漫長的實驗,“兩系法”最終迎刃而解。1995年,“兩系法”雜交水稻大面積生產應用,到2000年全國累計推廣面積達5000萬畝,平均產量比三系增長5%—10%。
1996年,我國啟動了“中國超級稻研究計劃”。經過5年攻關,2000年,超級雜交稻達到農業部制定的第一期目標,實現百畝示范片畝產700公斤以上;2004年,實現百畝示范片畝產800公斤的第二期目標;2011年4月,超級雜交稻海南試種基地傳來喜訊,畝產預計突破900公斤;2011年9月,湖南省隆回縣羊古坳鄉對雜交稻“Y兩優2號”108畝高產攻關片進行現場測產驗收,驗收結果為平均畝產926.6公斤,標志著我國的超級雜交稻第三期畝產900公斤攻關取得重大突破。
三系雜交水稻和兩系雜交水稻研究陸續取得成功,使我國稻谷畝產提高20%,經大面積推廣后,為解決國人吃飯問題作出了重大貢獻。
今天,中國雜交水稻已走出國門,正為解決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缺糧問題發揮作用。至今,已有東南亞、南亞、南美、非洲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研究或引種,種植面積達150萬公頃,增產效益十分顯著,被世界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記者龍軍 唐湘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