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代人干一件事
如今,李開斌總算告別了(le)(le)喧囂的(de)(de)2011年。在過去的(de)(de)一年里,最讓他(ta)高(gao)興的(de)(de)不是“楚粳28”的(de)(de)高(gao)產廣(guang)為人(ren)知,而是“楚粳28”的(de)(de)推廣(guang)種植面(mian)積(ji)達到了(le)(le)180萬畝。在云南省歷史上,種植超過百萬畝的(de)(de)品種只有(you)4個(ge),其(qi)中楚粳系(xi)列占了(le)(le)3個(ge)。
農民用腳投票成就了李開斌常說的“社會效益”。“楚粳28”2011年被經銷商炒到二十多元一公斤,而2011年水稻站所(suo)有(you)員工的獎金加在一起都不超(chao)過10萬元。
54歲的(de)李(li)開(kai)斌出(chu)生于楚(chu)雄州(zhou)牟定縣山區一(yi)個農民家庭,經(jing)歷(li)了(le)(le)糧食緊(jin)缺的(de)年代。1977年,19歲的(de)李(li)開(kai)斌到(dao)了(le)(le)楚(chu)雄州(zhou)農科所(suo)工作。在(zai)這里,他遇到(dao)了(le)(le)他的(de)導師,也是后來(lai)的(de)岳父——“楚(chu)粳系列”的(de)創建者鄧有成。
兩(liang)代人(ren)曾先后(hou)(hou)從(cong)各地(di)引進上千份稻種(zhong),但在云(yun)南(nan)這個(ge)特(te)殊的(de)(de)高原粳(jing)稻區,增產(chan)優勢都不明顯,于是他(ta)們立志要(yao)找到適合(he)云(yun)南(nan)當地(di)種(zhong)植的(de)(de)高產(chan)優質品種(zhong)。而一(yi)個(ge)水(shui)稻良(liang)種(zhong)從(cong)研發到最后(hou)(hou)獲得(de)成功,往往需(xu)要(yao)10年左(zuo)右時間。
“楚粳28實(shi)際上是多次(ci)雜交,累(lei)加起(qi)來的優勢。”李開斌說。因此很(hen)多人都評價:“兩代人就干了一件事。”
在張玉燭看來,農業科技工作者大(da)多都走上(shang)了這(zhe)條(tiao)路(lu)。某種程度上(shang)袁隆平是領軍(jun)人(ren)物(wu),他提出了超級稻(dao)的(de)(de)構想(xiang)和實(shi)現路(lu)徑,但最終還是要靠許(xu)多默(mo)默(mo)無聞的(de)(de)科(ke)學家,因地制宜去實(shi)現夢想(xiang)。
在(zai)實現了畝產900公斤的(de)目標后,邁向“90后”的(de)袁隆平又開始向1000公斤的(de)目標發起挑(tiao)戰。他提出“良(liang)種良(liang)法良(liang)田”配套的(de)思(si)路,未來或許會(hui)引(yin)入分子生(sheng)物學技術。
楊從黨也給云南引進了定量栽(zai)培技術(shu),這一技術(shu)力(li)圖用(yong)最少(shao)的生(sheng)產成本,獲得更大的效(xiao)益。目(mu)前已經在云南推廣了二百多(duo)萬(wan)畝,平均提高產量10%左右。
李(li)開斌的“楚粳(jing)28”也已經向農業部申報(bao)了超級稻品種,他的設想是,未來要提高讓楚粳(jing)系列具(ju)有更廣泛(fan)的適應性,能(neng)夠推廣到全國。
為了發展他的事業,李開斌的“楚粳”品種選育課題組2011年底也招了研究生。年輕人第一天的工作,就是要跟老師們背裝種子的(de)麻袋,一天下來,肩(jian)膀就腫(zhong)了(le)起來,結果思想上難免有(you)些動搖(yao)
“真讓人惱火啊(a)。”李(li)開斌說,“年(nian)輕人最需要挑戰(zhan)的,是(shi)老一(yi)代(dai)育種家的精(jing)神。”(南方(fang)周(zhou)末記者黃永明對本文(wen)(wen)亦有貢獻)(本文(wen)(wen)來源:南方(fang)周(zhou)末 作者:蔣(jiang)昕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