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公眾來說,袁隆平是中國糧食(shi)安全(quan)的一(yi)個(ge)符號,而對于有夢想(xiang)的科(ke)學(xue)家來說,袁隆平則是一(yi)個(ge)不可逾越,卻又總想(xiang)試圖超越的標桿。
云南出了個“袁隆平”
在離2012年還有5天的時候,此前默默無聞的李開斌榮獲了“全國糧食生產突出貢獻農業科技人(ren)員”稱號。
這一天,在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他不僅得到了國務院的表彰,還跟溫家寶總理握了手。遺憾的是,他沒能見到同樣入選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這一(yi)天是2011年12月(yue)26日。
在過去的4個月里,李開斌,這位云南省楚雄彝族自(zi)治(zhi)州農科(ke)所(suo)水(shui)稻站站長(chang)聲(sheng)名鵲(que)起。因為單從數字上看,他選育的水(shui)稻品(pin)種在畝產(chan)量上超過了袁(yuan)隆平。

袁(yuan)隆平提出了超(chao)級稻的構想(xiang)和實(shi)現路徑,但最(zui)終還要靠這些“挑戰(zhan)者(zhe)”去因地制宜實(shi)現夢想(xiang)。(圖(tu)/東方IC)
2011年9月(yue)18日,經農業(ye)部驗(yan)收組認定,袁隆平指導的“Y兩優2號”超級雜交稻百畝(mu)平均畝(mu)產926.6公(gong)斤。新華社稱(cheng)這是袁隆平團(tuan)隊(dui)耗(hao)時(shi)7年首次突破(po)900公(gong)斤大關,《湖南日報》則稱(cheng)其(qi)打(da)破(po)了水稻大面(mian)積畝(mu)產的世界紀錄。
然而(er),僅4天后,《云(yun)南日報》頭(tou)版(ban)援引(yin)云(yun)南省農業廳的消息稱(cheng),由李開(kai)斌育成的“楚粳28號(hao)”2011年(nian)百(bai)畝片平均畝產達977.07公斤(jin),且該品(pin)種百(bai)畝平均畝產已連續3年(nian)突(tu)破950公斤(jin)。
在這個當(dang)口傳(chuan)來的消息(xi)似乎有(you)些“挑戰”權(quan)威的意味(wei)。云南當(dang)地(di)媒體很快(kuai)把李開斌(bin)奉為(wei)“云南袁隆平(ping)”,一則報道的副標題稱(cheng)其產量(liang)“成(cheng)功趕超袁隆平(ping)”。
“畝(mu)產數字是(shi)(shi)真實的(de),但(dan)兩個數字不能(neng)簡單對比。”面對蜂擁而至的(de)媒體,李(li)開斌(bin)謹慎地選擇措辭(ci),“袁隆平(ping)先(xian)生是(shi)(shi)雜交稻創始人,就解決整個國家乃至全世(shi)界(jie)人民(min)溫飽問題來說,他的(de)貢獻之大有目共睹。”
袁(yuan)隆平(ping)(ping)就是這樣一把尺子。對公(gong)眾(zhong)來(lai)說(shuo),袁(yuan)隆平(ping)(ping)是中國糧食安全(quan)的一個(ge)符號,而對于有夢(meng)想的科(ke)學家(jia)來(lai)說(shuo),袁(yuan)隆平(ping)(ping)則是一個(ge)不可逾越,卻又(you)總想試圖超越的標(biao)桿(gan)。

因(yin)為選育的“楚粳28號”在畝產量上超過了袁(yuan)隆(long)平,云南省楚雄彝族(zu)自治州農(nong)科所水稻站站長李開斌被(bei)奉為“云南袁(yuan)隆(long)平”。
誰創造了水稻畝產最高紀錄?
李開斌(bin)并不是唯一一位“挑戰(zhan)者”。
2011年9月24日,即(ji)袁(yuan)隆(long)平團隊(dui)“926.6公斤”的(de)成就(jiu)公開后(hou)不久(jiu),福建省農(nong)科院宣布,由(you)中國科學(xue)院院士謝華安(an)研究(jiu)團隊(dui)在(zai)云南省永勝縣(xian)期納(na)鎮(zhen)文(wen)鳳(feng)村培(pei)育的(de)“宜優673”水稻百畝(mu)示范片經測產驗(yan)收,平均畝(mu)產達(da)1005.85公斤。
10月10日,昆明(ming)市農(nong)業局宣布,在該市嵩明(ming)縣種植的112畝水(shui)稻“云(yun)光109”通過(guo)了(le)農(nong)業部驗(yan)收,平均(jun)畝產達到970公斤。
節節攀升的數(shu)字收獲的并(bing)不都是贊美。一場關(guan)于水稻畝產世界紀錄的“暗戰”早在此(ci)之(zhi)前就打響了(le)。
2011年(nian)9月22日,一位名(ming)為“巴(ba)里時評”的(de)網友在搜索水(shui)稻畝產世界紀錄(lu)時,發現了(le)一個有(you)趣現象。
2006年9月7日新華(hua)社電文(wen)稱,世(shi)界水稻畝(mu)產的最(zui)新紀(ji)錄在云南(nan)省(sheng)永勝縣濤源鄉誕生,以長江(jiang)學者萬建民(min)教授(shou)為首(shou)的課(ke)題組選育的“協優107”經過精確(que)定量栽培技術,畝(mu)產達1287公斤。
四(si)年(nian)(nian)(nian)后的2010年(nian)(nian)(nian)9月22日,《云南日報》報道稱(cheng)由(you)李開斌(bin)育成的“楚(chu)粳28號”,當年(nian)(nian)(nian)在彌渡縣寅(yin)街鎮頭邑村(cun)大面(mian)積(ji)推(tui)廣種植獲得高產(chan),其百畝水稻(dao)示范方平均(jun)畝產(chan)達1002.11公斤(jin),刷新了(le)此前百畝平均(jun)畝產(chan)988.77公斤(jin)的世界(jie)紀(ji)錄。
這些(xie)紀錄(lu)全部發生在(zai)袁隆平團隊“926.6公斤”水稻大面積畝(mu)產世界紀錄(lu)之前。
“對比(bi)這三(san)個世界紀(ji)錄,我發現2006年(nian)的比(bi)2010年(nian)高,2010年(nian)又比(bi)2011年(nian)高。”“巴里時評(ping)”對南方(fang)周末記者(zhe)說(shuo),“世界紀(ji)錄難道沒有標準(zhun)嗎(ma)?為什么越創(chuang)越低?”
“巴里時評(ping)”這篇題為(wei)《誰創造了水稻畝產(chan)最(zui)高紀錄(lu)?》的博文引起了網(wang)友(you)關(guan)注,評(ping)論達千余條,相關(guan)微博也(ye)被轉發三千多次。
4個(ge)月(yue)來,“巴里時評(ping)”并沒有停止他(ta)的質疑。在(zai)他(ta)看(kan)來,競(jing)相宣布創紀(ji)錄,其背后的利(li)益(yi)是巨大的——從(cong)媒(mei)體(ti)公開報(bao)道(dao)中能看(kan)到的是表彰、獎金和(he)榮(rong)譽,而科(ke)研經費下撥,以(yi)及個(ge)人職務職稱升遷(qian)等潛在(zai)利(li)益(yi)也少(shao)不了。
“巴(ba)里(li)時評”為此(ci)特地找(zhao)出1958年(nian)8月(yue)15日的(de)《人民日報》頭版(ban)頭條,該報道(dao)稱某(mou)人民公(gong)社早稻畝產(chan)3.6萬多斤。“難(nan)道(dao)又(you)像大躍(yue)進(jin)一樣,科學家(jia)們還在爭相放衛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