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紅網-湖南日報 記者 姚學文 通訊員 李苗
本報9月25日訊(記者 姚學文 通訊員 李苗)今天,由湖南農業大學水稻科學研究所陳立云教授課題組和湖南金健種業有限責任公司共同完成的課題“水稻兩用核不育系種子生產新技術”,通過了省科技廳主持的、袁隆平院士任主任的專家鑒定委員會的鑒定。這標志雜交水稻兩系不育系種子生產技術獲得重大突破。據專家透露,該技術每年至少可為國家節約8000畝種子繁殖田,直接經濟效益達1500萬元以上。
兩系法雜交水稻育種技術,對光照、溫度要求嚴格。20度到22度,是其最佳起育點,也就是說,低于19度,或者高于23度,都會導致兩系法雜交水稻不育種子。這樣,一旦育種地溫度發生變化,就會造成種子產量降低、質量不純等。如何克服以上局限,尋找到最佳繁殖基地和時段,對推廣兩系法雜交水稻意義重大。為此,湖南農業大學水稻科學研究所陳立云教授課題組和湖南金健種業有限責任公司,從2005年起將其列入重要課題進行攻關,終于從全國范圍內,篩選出了兩系法雜交水稻的最佳繁殖基地和時段,即云南保山的8月、云南臨滄的7月。根據篩選結果,課題組分別于去年和今年在云南保山市施甸縣水長鄉進行了驗證。結果表明,繁殖安全性大為提高,繁殖種子的產量提高1到5倍,種子的質量很好。
專家鑒定委員會認為,該課題選題準確,意義重大,試驗設計合理,研究方法先進,創新性強,潛在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巨大,達到同類研究的國際領先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