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聯合商報
■CUBN記者 鄧麗娟 北京報道
2011年對于中國的種業來說,可謂是緊鑼密鼓的結構調整的一年。
4月18日,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明確農作物種業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的核心產業,促進農業長期穩定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5月9日,國務院召開被業內稱為“建國以來種子產業從未有過的最重要的會議”---全國現代農作物種業工作會議,全面部署了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各項工作;日前,有消息稱種業管理局已經獲批成立,目前正在籌建之中。同時,作為規范種業的《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管理辦法》也即將公布,而且各地落實國務院意見的配套細則即將公布。這些政策文件意在推動種業兼并重組,扶持種業做大做強。
“并購”勢在必行
據《中國聯合商報》記者了解,目前我國種子市場容量約為500多億元,是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種業市場。持有經營許可證的種子企業達到8700多家,其中注冊資本3000萬元以上的有200多家。與世界主要國家相比,我國種業的市場集中度明顯不足,整體實力十分薄弱,普遍存在著“多、小、弱”的特點。
2010年年報顯示,上市種業企業收入規模均值6.15億元,最大剛剛超過10億元。而美國孟山都的業務包括玉米、大豆、蔬菜種子等領域,業務遍布66個國家,2010年總收入105億美元,其中種子及相關產品收入達76億美元。全球種業10強公司在世界種子貿易額中所占份額達35%,我國前10強種業企業同期只占全球種子市場銷售額的0.8%。
與國外企業相比,國內種子企業在資金、技術、品種、人才等方面均存在不小的差距,兩者之間的競爭被業內人士認為是“麻雀”與“老鷹”的較量,這無疑增加了“做大做強種業”的緊迫性。“國際種業發展歷程說明,企業強則種業強。”農業部種植業司種子處處長吳曉玲此前說。對于國內種業“小、散、亂”的局面,中國種子貿易協會副理事長張孟玉表示,“中國50強企業相當于一群麻雀,而且是在家門口覓食的家雀;而跨國企業是老鷹,數量不大,但是它們規模很大。”“麻雀和老鷹怎么開展競爭和合作,就是整合麻雀的力量,能夠把種子企業團結起來。現在我們必須造就一支強大的中國的種子行業組織,我認為以后的行業組織是我們整合麻雀力量的一個重要因素。”張孟玉認為。
安徽荃銀種業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金毅也告訴記者,之前國內種業過于分散,這使得國內種業企業很難拼得過那些跨國公司。兼并重組有利于集中行業資源,增強公司的規模效應和科研實力,對銷售市場的拓展也有益。
業內預計,受益于系列扶持政策的密集出臺,我國種業企業并購步伐將大大提速。
國家資金支持很關鍵
1960年至1990年間,美國種業經歷產業快速發展階段,一方面是種子企業間橫向并購擴張,另一方面是制藥、農化大企業進入并逐步主導種業。大規模的產業并購直接導致種業集中度快速提升。
據記者了解,目前在東北三省,美國先鋒、孟山都、德國KWS等跨國種業巨頭正加快在中國的布局,通過成立合資公司、科研公司以及與國內科研院所合作等方式,對國內種業構成了不小的沖擊。
有業內資深人士對《中國聯合商報》表示,我國種業巨大的市場空間、高額的利潤及國內種業企業較弱的市場競爭力紛紛吸引洋種子大舉進軍我國市場。自2007年起,外資并購國內種業企業的步伐逐漸加快。就外資并購我國種業企業的歷史來看,外資與國內企業合作時雖然名義上是中方控股,但產品核心技術、管理人員等資源均掌握在外企手中,不少外企已經獲得合資企業的實質性控股權,并加速向產業上游滲透。
種業的核心驅動力是科技創新,這也是中國種業與國際先進水平之間的主要差距。目前我國99%的種子企業沒有品種研發能力。最具研發能力之一的登海種業(27.43,-0.91,-3.21%),每年科研投入僅2000萬元左右,而美國先鋒公司年研發投入達數億美元。我國種業發展長期實行國有科研單位育種模式,企業缺乏育種支持,造成市場化改革后產業鏈的育種和生產經營環節銜接不暢。中種集團對此問題認識較早,一直堅持自主研發和合作育種并重的研發方針,并圍繞農作物新品種培育和生物技術研究等關鍵問題開展聯合攻關和產業轉化。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偉說:“為了加強國內種業的科技交流和產業合作,推進中國種業的整體產業升級,我們聯合全國52家一流的科研院所、農業院校、骨干企業和行業協會,發起組建了‘種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圍繞農作物新品種培育和生物技術研究等關鍵領域開展聯合攻關,將基礎性研究成果與應用性研發有機結合,努力提高產業轉化能力。”
商業化育種逐步轉向企業,以企業為主來開展商業化運作,這是世界發達國家成功的經驗,也是跨國種子集團的一些成功的模式。張偉告訴記者:“我認為種業是科技先導型、品種先導型產業,沒有自主研發作為支撐,中國種業企業無法承擔起保障農業安全、糧食安全的重任,更無法形成國際競爭力。因此,對于產業化歷程較短的種企而言,需要國家在資金、項目、政策上給予支持。
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周思然向《中國聯合商報》表示,為鼓勵種業企業兼并重組,相關部門可出臺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如優先申報和爭取國家良種補貼;優先支持其通過發行債券、股權轉讓等方式籌集企業發展資金;支持企業資源整合;鼓勵商業銀行設立種業企業兼并重組專項貸款資金,加大對種業企業的貸款支持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