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農民日報

生于1955年的韓庚辰,1978年作為“文革”后首批研究生,師從中國玉米育種的奠基人吳紹?,1984年赴美國衣阿華州立大學攻讀遺傳育種博士學位。
畢業后,在墨西哥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CIMMYT)做博士后研究,并很快晉升為副研究員。1990他加入美國先鋒種子公司,任研究員、亞洲地區技術經理。1996年辭職,成為最早回國創業的“海歸”一員,并于1997年注冊成立奧瑞金公司。2001年獲得“北京市政府首屆留學人員創業獎”后,先后被評為“北京市第五屆科技之光優秀企業家”、“全國留學人員先進個人”、“中關村20年創新和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個人”。
農民日報 記者 肖力偉 施中英
采訪溫文爾雅的韓庚辰,這位海歸追夢人話語不多甚至有些惜字如金,但多次提及“規矩”、“秩序”兩個詞,這位昔日治學嚴謹者,已把這種理念完全融進了他后來回國創辦的企業之中。
記者:14年前,您滿懷振興民族種業的抱負,毅然舍棄了國外優厚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回國創立了北京奧瑞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做出這樣的決斷是要有非凡的勇氣,是什么促使您終下決心?
韓庚辰:或許是與我的家庭有關吧。上世紀50年代,我出生于河南一個農民家庭。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辛苦播種耕耘的場景從小就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里。高中畢業后,作為人民公社社員的一員,扛鋤頭下地成了家常便飯。正是因為來自農村,真正下地干過農活,我知道農民們需要的是什么。農村缺的是科技知識,如果能將這些知識運用到農業生產中去,可以改變很多人的生活。在美留學期間,我就一直有這樣一個夢想:將國外育種的先進技術和理念帶回來,讓中國農民種上最好的種子。
記者:奧瑞金這些年發展很快,提出并實踐了“高質量、高價值、重服務、重創新”的種子企業經營理念,在農民心中擁有了很好的口碑,您已經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韓庚辰:奧瑞金是英文單詞的中文譯音,意思是“源頭”。奧瑞金公司成立之初就是想做中國最優秀種子源頭的企業。利用多年的求學和具體實踐,我們總結形成了一整套與國際接軌的種業發展思路,一改過去國內種子科研、生產、銷售割裂的計劃經濟型機制,緊緊以市場為導向,把科研、生產、銷售等種子相關產業聯結在一起,整合資源,優化配置,并導入服務理念,提高服務意識,增加產品附加值,形成了完整的產業價值鏈,使種子不再僅是一個農產品,而是作為一個高科技產品、一個大產業來發展。這些年,公司是得到些發展,進入了中國種業50強,成為國家重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給農民提供了大量能幫助他們增產增收的好種子。但離我的初衷,離我心中的要求還相距甚遠。
記者:在您看來,影響您實現夢想的因素有哪些?
韓庚辰:有外部也有內部的。外部是秩序問題,種業行業內的利益鏈分配的科學性得不到保證:知識產權保護不力,讓科研投入承擔太大的風險;制種基地不穩,影響種子加工設備的大量投入使用;流通環節費用奇高(有的甚至占到50%,而國外最多是20%),嚴重擠占生產者的利益空間,不利其快速發展。內部是管理人才奇缺,大多數管理精英向電子、電信、金融等領域聚集,農業企業收入相對低得多而難吸引人才。
記者: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出臺,對您剛才所說的外部限制因素改變是不是能帶來利好?
韓庚辰:那是一定的。中國種業發展這么多年來,每十來年都有這么一個輪回。2000年前,中國種業捆得太緊,影響發展速度,之后,又太松,該管的也不管了,秩序非常混亂。在這種情形之下,企業要做大得承擔很大的風險。所謂無規矩就沒有方圓,《意見》的出臺很及時,有望由農業部牽頭,形成一個種業發展的正常秩序,為種業企業健康發展提供必要的保障。因此,在未來種業發展中,限制因素不是在外部更多的應該是在內部。
記者:貫徹落實《意見》,您站在企業的角度,希望政府還應該做好哪些工作?
韓庚辰:我們希望具體措施要跟進,讓政策真正落地。有了發展戰略就應該有戰略規劃、實施路線圖和完成的時間表。
我們還希望政府能夠對轉基因生物農業的態度更加明確。美國研究應用了幾十年的轉基因食品,我們吃的大豆好多就是轉基因的。我們希望國家對轉基因的政策有所改變,3年之后能推出轉基因玉米品種。如果5年之內還做不到的話,等到10年之后,國外大量玉米進來可就來不及了。
記者:伴隨著《意見》的貫徹落實,奧瑞金迎來了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未來的奧瑞金將呈現一個什么樣的發展態勢?
韓庚辰:奧瑞金公司成立以來,一直致力于市場和產業為導向的商業化研發體系和能力建設,已建立了有效的研發體系(包括生物技術體系和育種體系),具備了持續選育滿足市場和農民需求的新品種的能力。在各主要育種站配備了國外引進的小區播種、小區收獲脫粒、數粒、測產系統等現代化的育種機械設備,在育種的關鍵過程實現了育種操作和性狀測試的機械化、自動化,支撐了育種體系的高效運行。今后我們將繼續以種子作為載體,大力發展生物技術,真正實現整個種子產業和農業技術的工業化、數據化和分子化(生物標記)。在三到五年,著重在管理、生產和服務上下功夫:管理上培養和引進優、精、尖管理人才;生產上穩定基地建設,用5年時間,全部實現生產制種從播種到裝袋不經過人手的生產機械化、全程自動化(機播-機管-機收-自動烘干-自動精選包裝);在服務上,繼續叫響“為農民服務”的口號,始終把“農民是否獲益”作為檢驗奧瑞金是否成功的標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