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種適宜糖尿病人食用的宜糖米,是婺城農民種植出來的,這一消息馬上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近日,美國農業部農業研究署主任Anna Mc Clung和研究員嚴文貴、孟加拉國國家原子核農業研究所所長Sayadur Rahman,以及哥倫比亞的水稻專家等國際友人千里迢迢前來婺城,了解宜糖米種植開發技術。
據了解,這種大米是由浙江大學與金華綠巨人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聯合開發出來的。美國農業部農業研究署主任Anna Mc Clung介紹,美國也在開展相應技術的研究,但研究20年至今未獲成功,培育高抗性淀粉的稻麥品種,是一個世界難題,中國的專家突破了這一世界難題,實在令人欽佩。孟加拉國國家原子核農業研究所所長Sayadur Rahman表示,孟加拉國國民全部以稻米為主食,這種產品在該國也會有巨大的市場。
國內權威機構完成宜糖米臨床試驗
近日,在國內對糖尿病治療公認權威的上海華東醫院完成了宜糖米糖尿病人臨床應用的效果研究。該醫院用宜糖米替代同等數量的普通日常主食,對隨機擇取的37名Ⅱ型糖尿病患者開始了為期12周的臨床觀察試驗。研究結果表明,受試者經過12周食用宜糖米飯,證明宜糖米對Ⅱ型糖尿病患者在餐后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等方面有明顯的改善作用。
該公司與上海一家生產食品公司聯合開發了宜糖米八寶飯、宜糖米八寶粥作為糖尿病食療產品,在上海第四屆聯合國糖尿病日主題會上推出,深受廣大糖尿病患者歡迎,在上海已引起了不小的反響。
宜糖米是營養功效米
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吳殿星教授是宜糖米的育種者。近日,他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據了解,目前,人們一般食用的大米和面粉等主食中抗性淀粉含量較低,市售優質米中抗性淀粉含量只有0.5%,小麥則更低,僅為0.2%。而宜糖米抗性淀粉含量高達10%以上,是普通優質大米的10~50倍,同時粗纖維也高于普通大米,而蛋白質和脂肪含量與一般大米相仿。
吳殿星教授說,由于抗性淀粉可在小腸中耐酶解消化不產生糖,而在大腸中以發酵的方式消化吸收的特殊代謝形式,因此,國內外專家一致認為,抗性淀粉具有降低餐后血糖和胰島素應答,提高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
“緩釋性淀粉具有減緩碳水化合物釋放的作用,可有效控制碳水化合物的總量,從而改善人體的三大代謝。吃后有明顯的飽腹耐饑感,所以適合肥胖人吃。”與此同時,這種米還可滿足每日人體正常的碳水化合物需求。
“我們所說的營養功效米,仍然只是食品,它不是保健品,更不是藥品,只是最為便于實施日常膳食策略,從源頭預防系列疾病的發生。”吳殿星強調,比如說,糖尿病人初期食用降糖米,降糖藥不能即刻停服,須通過血糖監測,在醫生指導下決定是否能減藥、停藥。同時,也要適當控制飯量把握總體糖的攝入量,要注意其他飲食的控制和營養的補充。
種植戶每畝增收300元
該公司在婺城區、蘭溪等地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訂單生產方式,共推廣高抗性淀粉水稻新品種12800畝,種子繁育基地640畝。今年將完成一萬畝種植任務,面積已全部落實,現已對種植戶進行組織培訓。據估算,推廣功能性水稻平均每畝比種常規稻增收300元以上。
據吳殿星教授介紹,高抗性淀粉水稻新品種選育已經進入了第三代推廣階段,第四代也已選育成功,進行大田試驗。因第一、二代生產出來的大米口感較差,只能加工成粉干、速食營養米線、抗性淀粉等產品。而今年開始推廣種植的第三代新品種與普通雜交米口感相仿,而第四代是粳稻型,口感比普通雜交米還要好,燒成米飯特別好吃,今年已在婺城少量種植。如果第四代新品種大面積推廣,種植戶效益還會更好。
為保證產品質量,公司委托浙江大學核農所承擔檢測任務,對生產基地進行經常性的隨機取樣,開展農藥殘留和抗性淀粉含量監測,對每個基地不同批次的稻谷收獲前和收獲后都進行檢測,保證產品質量,共抽檢產品1500批次。據金華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