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力量結出畝產八百公斤碩果
近日,寧夏農林科學院傳來喜訊。該院農作物研究所選育的冬小麥品種“寧冬21號”經實收測產,畝產達803.41公斤,刷新寧夏冬小麥單產最高紀錄。
“寧冬21號”是寧夏農林科學院農作物研究所科研團隊多年潛心攻關的結晶,于2022年通過寧夏回族自治區品種審定。該品種在選育之初即立足寧夏灌區生態特點,針對冬季凍害、春季干旱、后期干熱風等關鍵限制因素,以及麥后復種一年兩熟制發展,進行定向改良。
“這個品種的核心優勢在于抗寒越冬能力強,能抵御寧夏冬春季低溫干旱的考驗,從而為高產奠定基礎。另外,它株型緊湊、莖稈彈性好,能有效避免中后期倒伏造成的產量損失;品種屬高水肥型,畝收獲穗數和穗粒數多、千粒重穩定,增產潛力大;早熟性狀突出,較灌區對照品種早熟4天到6天,為后茬復種作物有效增加了生長積溫。”該所副所長張維軍介紹。
第三方測產專家組嚴格按照農業農村部高產創建實收測產規程進行測產,結果顯示,梨花橋村230畝示范田實收測產2.195畝,經扣除雜質、折算成標準水分13.0%,畝產達803.41公斤;塔灣村120畝示范田實收測產5.05畝,畝產達752.56公斤。
“寧冬21號”取得佳績,離不開良種、良法、良田、良機、良技“五良”配套。高產田采用窄行精量勻播技術,實現施肥、旋耕、播種、鋪設滴灌帶一體化作業,確保下籽均勻、播深適宜、行距一致、苗壯苗齊,相比傳統播種方式可節省15%的用種量,并有效提升田間光熱資源的利用效率。播種前采用拌種處理,有效防治了苗期病蟲害發生。
此外,精準管理也功不可沒。該品種全生育期全程應用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實現了各生育階段水分和養分需求的精準及按需供給,避免傳統灌溉施肥引起的貪青晚熟和脫肥早衰問題。科研人員及時進行“一噴三防”,有效預防病蟲害發生和干熱風的影響。
“‘寧冬21號’及配套高產技術的成功實踐,是我們長期堅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成果送進農民家’科研宗旨的生動體現。”寧夏農林科學院農作物研究所所長蔡進軍表示,“我們將繼續圍繞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和寧夏農業高質量發展需求,加速品種示范推廣步伐,深化配套栽培技術優化普及,讓科技創新的力量持續轉化為沉甸甸的果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