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
自20世紀90年代初期,孟山都、杜邦先鋒、先正達等跨國種業巨頭陸續進駐中國,經歷較長時間的“蟄伏期”后,最終憑借其先進的科技、雄厚的資金、豐富的國際市場運作經驗大舉占領中國種子市場。如今全球前20的種業巨頭已全部入駐中國,在蔬菜、花卉等小田作物領域運作成功并控制過半市場后,正積極向玉米、水稻等大田作物進軍,擴張速度明顯加快。
記者在多部委聯合下發的現行《外商投資指導目錄》中看到,國家對于限制外商投資的產業列出了明確的目錄。其中,限制外商投資產業的第一項就是在農、林、牧、漁業,農作物新品種選育和中資開發生產(中方控股)和棉花(籽棉)加工。
記者了解到,當前對于玉米、小麥和水稻等國家重點監測品種,外資在進入時會比較謹慎,參股比例不會太高,其他一些農產品在種子培育和研發過程中能更多地看到外資的影子。
“洋種子”滲透中國市場已成為不爭事實。
【提案建議】
對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謝正觀來說,去年之所以提交關于加強應對外資滲透我國種業市場的提案,是因為看到一則有關跨國種業巨頭對一些國家的農業造成破壞的報道。
“我當時記得很清楚,最典型的是,上世紀90年代,阿根廷的農業被一些國際跨國種業巨頭全面控制,在農業方面被人牽著鼻子走。”謝正觀對本報記者說。
謝正觀告訴記者,阿根廷正是因為常見的農作物全部改成了孟山都等種業巨頭提供的種子,造成了本國農業生態的大破壞。
后來,謝正觀關注到這些跨國種業巨頭開始進入中國,并且有了一些大的動作,開始向中國大舉進軍了,這引起了他的擔憂。
“我原來想,我們國家在這方面應該是非常警覺的,但是沒有想到,這些跨國種業巨頭能用他們的操作方式,打破我國農業的屏障。這讓我嚇了一跳。”謝正觀說。
在謝正觀看來,過分依賴“洋種子”將帶來嚴峻的后果:民族種業遭受沖擊;糧食安全遭受威脅;農民利益遭受風險;破壞我國的農業生態。
謝正觀分析了跨國種業巨頭滲透國內市場的操作模式:先是把便宜的種子給你,或是幫你消除某個蟲害,然后幫你種東西,幫你賣,農民剛開始覺得很有收獲,然后逐漸變成種子很貴,市場被他們控制。---其實很簡單,就是破壞所在國的農業生態,進而從生產到作業控制所在國的農業。
“我們提倡利用外資,因此,地方上的一些土政策,還是希望這些跨國公司進入。這也是外資能夠快速滲透我國種業市場的一大原因。”謝正觀分析認為。
“這種情況很嚴重,我不希望阿根廷的遭遇發生在我們國家。---這是我提這個提案的原因。”謝正觀說。
謝正觀建議,將種業提升到國家的產業振興戰略高度,并把龍頭企業作為國家種業振興戰略的核心載體。要加大對種業的投入,尤其是對生物育種技術的研發投入;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創新能力、較強市場競爭能力和完整產業鏈條的龍頭種子企業。
謝正觀還建議,引進外資關鍵在于引進技術,以有利于自主研發更多優秀植物新品種,做到利用外資而不是被外資利用。不應再抱有“以市場換技術”的天真想法。
【現狀進展】
在提出加強應對外資滲透我國種業市場的提案后,謝正觀收到了科技部和農業部的回復。
其中科技部的回復中提到,在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工作中,結合該提案有關建議,總結“十一五”種業科技發展規劃草案中的相關內容,并正在組織編制種業產業科技發展專項規劃;進一步強化了對民族種業企業的支持力度,增強企業自主研發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推動種子產業技術升級。
農業部的回復是提出四個工作重點:完善外商投資政策,提高準入條件,禁止外資進入水稻和轉基因等領域,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等。
“提案的回復都很好。農業部從農業政策的角度來談的,科技部是從科研創新和研發的角度來說的。”謝正觀說。
謝正觀委員特別感到欣慰的是,農業部的答復中明確規定了“禁止外資進入水稻和轉基因等領域”,“我想,這是提案工作取得一個很大的效果。”謝正觀說。
【委員回應】
但謝正觀仍然有一點不滿足的地方,那就是兩個部委都承認威脅,“但我至今無法確知外資滲透我國種業市場到底到何種嚴重的程度。”謝正觀說。
而且,單單從這兩個部委的政策中,能不能有效扭轉外資大舉滲透我國種業市場的局面,謝正觀表示:“比如在蔬菜、花卉等小田作物領域能否扭轉被滲透的局面,我還是有疑問。”
“長遠的規劃有,但短期的遏制手段卻不明確,缺乏及時有效的手段將當前這種局面剎住。”謝正觀說。
在謝正觀看來,資本的趨利手段是無所不用其極的,它可能會繞過各種屏障進入,你如果沒有強硬的手段就不能有效遏制。“但國內目前沒有看到相應的監管手段。”
“我現在依然還是比較擔心:短期內能否遏制外資大舉滲透我國種業市場的局面。”謝正觀說。
因此,謝正觀建議,從現在開始,全面清查外資滲透我國種業市場的實際情況,讓實際情況透明公開,大家都來討論。(來源:人民政協網 牛建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