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產、優質、廣適轉基因抗蟲雜交棉花品種豫雜35、37的選育及其應用”通過成果鑒定

1月13日,由河南省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主持完成的“高產、優質、多抗、廣適轉基因雜交棉品種?豫雜35、豫雜37的選育及其應用”項目順利通過了省科技廳組織的成果鑒定。成果鑒定委員會一致認為,該項目緊密結合當前我省乃至我國棉花生產的實際需要,為全面提升品種的農藝性狀,加快品種的產業化開發具有重要意義;育成的棉花新品種特色明顯,創新性突出,在雜交棉品種的產量、抗性和品質同步改良提高等方面居國際先進水平。
該項目在國家“863”、國家成果轉化基金、國家高技術產業化和國家農業科技跨越計劃等項目的支持下,經過14年的潛心研究,利用分子標記技術對核心親本進行分析,選擇遺傳基礎豐富、性狀互補的親本,綜合應用田間鑒定、病圃選擇、逆境脅迫、品質測定等技術,育成了麥套轉基因抗蟲雜交棉豫雜35和春作轉基因抗蟲雜交棉豫雜37,分別通過國家和河南省品種審定。育成的豫雜35皮棉產量在河南省和國家區試連續五年名列第一,豫雜37在區試中較對照增產顯著,在新疆創造了籽棉畝產823公斤的高產紀錄。兩品種均高抗枯萎病,耐(抗)黃萎病,抗棉鈴蟲,綜合性狀優良,實現了品種產量、品質、抗病蟲性的同步改良與提高。同時還研究明確了豫雜35和豫雜37的高產機理,為高產優質栽培、充分發揮品種高產特性奠定了基礎。
該項目研究制定了豫雜35、豫雜37親本繁育的四級種子生產技術規程和雜交制種技術規程,保證了種子質量;研究集成了豫雜35、豫雜37高產栽培技術規程,實現了良種良法配套。到2010年,品種累計推廣1204萬畝,新增社會經濟效益14.4億元,社會經濟效益顯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