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玉米絕收,肯定得有人給俺個說法!
●縣農業局:調查鑒定表明,玉米株異常是玉米粗縮病造成的。
●玉米育種專家:品種抗病性差是誘發玉米粗縮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種子生產廠家:種子肯定沒有問題,要怪只能怪政府不作為,沒有事先做好預防玉米粗縮病的宣傳工作。
絕收地塊都是種的“登海622”
種了大半年的玉米即將收獲,但杞縣蘇木鄉的幾十戶村民卻愁容滿面。“當時憑著對登海種業公司的信任,而且還是中國馳名商標,經銷商滔滔不絕的演說,于是就種了‘登海622’玉米。可是到頭來卻是白忙活一季,化肥、種子、農藥、人工都搭進去了,別說是高產,簡直是絕產。”8月17日,杞縣蘇木鄉陶屯村李金亮給本報打來電話反映,他們村不少村民種了“登海622”玉米,現在看來注定要顆粒無收。
8月18日,頂著炎炎烈日,本報記者來到杞縣、蘭考縣部分鄉鎮,實地查看了這些“問題”玉米田。
在杞縣蘇木鄉陶屯村李金亮種植玉米的地塊,記者看到,相鄰的兩塊玉米地長勢卻各不相同:西邊鄰地里的玉米稈高苗壯,長勢喜人;東邊自己地里的玉米稈只有1米多高,葉子發黃,接近枯萎,而且稀稀拉拉,整株玉米發粗,節間縮短,根部膨大,植株葉片扭曲變形,掰開玉米褲發現手掌長短的玉米幾乎沒有長籽。
據圍觀的村民介紹,出現這種情況的田地種的無一例外均為登海種業公司生產的“登海622”這一個品種,其他品種則沒有此類狀況出現。“‘登海622’的價格是每袋50元,共4400粒,只能夠種1畝地,而其他品種的賣價只有10~30元,重量為1公斤,可種1.5畝地。”種植戶李克禹說,“為了高產,咬牙買了。沒想到,下種以后,苗越長越黃,雖然我們又是打藥,又是施肥,可還是沒有起色,結的玉米棒子很小,玉米粒也稀稀拉拉,幾乎不會有啥收成。”
在該鄉黃莊村二組劉偉以及相鄰的后楚寨村十幾戶村民的玉米田里,記者也看到了不同程度的絕收跡象,而據了解,他們所種的玉米品種均為“登海622”。
隨后,記者還通過電話聯系到了蘭考縣谷營鄉齊場村村民楊中海。他說:“不僅在我們村,我們鄉的張莊村也有玉米絕收的狀況發生,這些地塊種的都是‘登海622’。”
“高產”玉米為啥會絕收
記者拿著李金亮等人當初購買的玉米種包裝袋來到了鄉里的“登海622”經銷點,不知何故,經銷點大門緊閉。隨后,記者來到杞縣縣城,采訪了杞縣種子管理站站長張元春以及杞縣農技推廣中心副主任湯義林。
張元春站長向記者說:“最近幾乎每天都有來縣城討要說法的村民,縣政府和縣農業局都很重視,專門成立了由開封市土壤肥料工作站高級農藝師徐杰、開封市植保植檢站高級農藝師張國民、開封市種子管理站高級農藝師孟憲敏、開封市農林科學研究院糧食研究所副研究員趙國建以及開封市植保植檢站高級農藝師聶合鄉五人組成的專家鑒定小組。經過專家組的調查鑒定,玉米株異常是玉米粗縮病造成的。”
據湯義林副主任介紹,玉米粗縮病俗稱“坐坡”、“生姜玉米”,又稱“玉米癌癥”,該病從玉米幼苗到抽穗期都可能發生,而且發病越早為害越重。今年玉米粗縮病大面積發生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氣候異常。與常年相比,大蒜茬玉米苗期出現了多年不遇的低溫干旱,導致玉米苗生長緩慢,植株抗病性差。二是灰飛虱傳播。在蒜茬玉米苗3~5葉期時,遇到帶毒灰飛虱遷移為害高峰期,致玉米出現病害。三是部分玉米品種抗病性差,比如“登海622”。
另外,據記者了解,按照行業規律,玉米種子經銷商通常會建議種植戶延遲幾天播種來規避玉米粗縮病的高發期,可是根據種植戶的反映,他們都沒有聽到“登海622”生產經營廠家的類似建議。
針對品種抗病性的問題,記者又采訪了河南省玉米育種首席專家胡學安。他認為,目前部分地區發生粗縮病除了與氣候、土地狀況、種植時點相關外,品種的抗病性差的確也是誘發該病發生的重要原因。
記者通過電話聯系到了山東登海種業公司河南省區負責人吳通吉經理,吳經理以在外地為由拒絕與記者見面。電話中吳經理說,玉米粗縮病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沒有辦法治愈,只能預防,而且必須是統防統治。針對記者問為什么同一地塊只有“登海622”玉米品種出現病害的問題,吳經理沒作正面回答,只是堅持登海種業的產品沒有任何問題。當記者問起該如何給種植戶一個說法時,吳經理說沒有說法,怪只能怪當地植保站等政府部門不作為,沒有事先做好預防等宣傳工作,結果導致粗縮病大面積暴發。
誰為“絕收”的玉米負責
當記者問起是否對村民有補償時,杞縣種子管理站張元春站長和杞縣農技推廣中心湯義林副主任說,7月6日~9日,縣政府已經抽調有關人員,以縣政府的名義去“登海622”供種公司,即山東登海種業公司進行了積極協商,但目前尚未達成一致意見。
“玉米種既然抗病能力差,就不應該推廣,農民種地一年就等這一茬莊稼收入了,容易嗎?絕收了還推拖,到現在還沒人站出來承擔責任。”
“種著你們推銷的玉米種,該如何管理、到啥時候防病治療為啥不早點提醒,現在玉米絕收了才說不該這樣不該那樣,不是推卸責任是什么?”
“俺們最大的不該就是選錯了玉米種,如果不選‘登海622’,肯定不會出現這些事。同樣的地塊,種別的品種為啥就沒事?損失這么大難道就沒人管了?”
……
一季的血汗就這樣化為烏有,到底誰來為絕收的玉米埋單?截至記者發稿,仍沒有任何人對此給予明確答復。對這一事件,本報將繼續關注。<河南日報農村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