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人民日報(北京)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培育的超級雜交水稻最新品種在上海世博會中國館展出。
人民圖片

2009年底在長沙召開的中國雜交水稻技術對外合作部長級論壇吸引了來自世界糧食計劃署,利比里亞、幾內亞、馬里、巴基斯坦、東帝汶、老撾、尼日利亞、塞拉利昂等20國政府部長級農牧相關方面官員和農業專家、技術人員出席。
人民圖片
雜交水稻是20世紀70年代由我國首創的一項先進農業技術,為大幅提高糧食產量提供了一條切實可行的途徑。
雜交水稻的國際化推廣為亞洲、非洲一些國家解決糧食短缺問題做出了貢獻,也增進了中國與推廣國民眾間的友誼。
“東方魔稻”----
解決發展中國家糧食短缺問題的首選戰略措施
1964年,“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我國率先開展雜交水稻研究。1976年,雜交水稻在我國開始大面積推廣應用,從而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利用水稻雜交優勢的國家。由于單產比常規水稻大幅度增加,雜交水稻又被稱為“東方魔稻”。
1980年,雜交水稻作為我國出口的第一項農業科研成果轉讓給美國,拉開了雜交水稻國際化的序幕。20世紀90年代初,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將推廣雜交水稻列為解決發展中國家糧食短缺問題的首選戰略措施,率先在印度、越南等水稻種植國實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印度和越南成為繼中國之后大面積成功應用雜交水稻技術的國家。在聯合國糧農組織、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亞洲開發銀行和國際水稻研究所等國際組織和中國政府、研究機構和企業的支持和幫助下,目前雜交水稻的國際發展取得了較大的進展,已有多個國家實現了雜交水稻商業化生產應用。
截至去年,中國以外的雜交水稻推廣面積約為300萬公頃。越南1992年在北部試種中國雜交水稻取得成功后,開始大量引進雜交水稻種植,雜交水稻迅速發展,種植面積從1992年的1.1萬公頃快速上升到2003年的60萬公頃,2008年達到67萬公頃。雜交水稻的增產率達20%以上。2001年,中國與巴基斯坦開展雜交水稻及配套技術示范經濟援助項目,在巴基斯坦試驗、示范中國的雜交水稻,并獲得成功。中國引進的雜交水稻品種與當地對照品種相比具有顯著的增產優勢和普遍適應性,一般增產幅度達30%以上,受到當地政府和農民的廣泛歡迎。此外,印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老撾等亞洲國家和一些非洲、南美國家引種我國的雜交水稻,都獲得成功。
目前全世界種植水稻的國家有110多個,除中國外,全球每年水稻種植面積有1.1億公頃,而其中的雜交水稻種植面積目前僅300萬公頃。據專家預測,隨著雜交水稻不斷走向世界,2020年中國以外地區的雜交水稻種植面積將達到5000萬公頃。僅此一項,全球每年將增收稻谷7000萬?8000萬噸,可多養活2億多人,為確保世界糧食安全做出貢獻。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缺糧國家迫切需要引進中國的雜交水稻技術以解決其糧食自給難題。這給雜交水稻的國際推廣提供了極好的機遇和廣闊的市場。
“雜交水稻外交”----
提高中國現代農業技術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的心愿,為實現這個目標,他提出了“雜交水稻外交”的建議,希望通過雜交水稻在國外的推廣,為世界糧食產量和品質的提高作貢獻,同時提高中國現代農業技術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1995年以來,聯合國糧農組織為了支持解決低收入、糧食短缺國家的糧食安全問題,選擇15個國家提供援助經費,推廣雜交水稻,這為雜交水稻在世界的研究推廣提供了良機和條件。“十五”期間,國家實施“走出去”戰略,中國政府通過國際科技合作與培訓項目、政府間援助項目,推動了中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農業科技交流,向外界廣泛展示了我國在雜交水稻研究與應用領域所取得的巨大成績,吸引了世界上很多國家對中國雜交水稻技術的濃厚興趣。
以水稻種植為主的東南亞國家領導人在與中國領導人會晤時,都談到農業合作問題,指名要中國幫助他們發展雜交水稻。2000年,菲律賓總統參觀了由中國專家育成的雜交水稻的高產示范田后,當即號召國民種植雜交水稻。由于雜交水稻在菲的增產效果顯著,菲政府先后兩次邀請袁隆平訪菲。
為幫助推廣雜交水稻,聯合國糧農組織聘請袁隆平為首席顧問,并聘請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多名專家作為國際技術顧問。中國專家多次赴印度、越南、緬甸、孟加拉國等國指導發展雜交水稻。為促使雜交水稻在美洲發展,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于1994年開始與美國水稻技術公司合作,常年派專家前往該公司進行技術指導。與此同時,在湖南長沙舉辦了40余期雜交水稻國際培訓班,培訓了來自東南亞、南亞、非洲等30多個國家的專業技術人員逾千名。此類培訓大力傳播了中國雜交水稻技術和其他先進農業技術以及優秀的農業推廣經驗,在廣大發展中國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持續獲得學員和所在國的高度評價。東帝汶農業部長表示,當地百姓掌握中國雜交水稻種植技術后,東帝汶就有希望擺脫饑餓的威脅,中國給東帝汶帶來了穩定繁榮的基礎。
“農業走出去”----
實現雜交水稻品種和配套技術應用本地化
雜交水稻國際推廣還帶動了我國其他相關產品出口,并逐步形成產業化,促進其他領域的經貿合作。近幾年的雜交水稻國際推廣,促進了我國農業高科技國際間的合作,帶動了其他農業科技交流活動,十分有利于世界農業技術的持續發展。同時,在海外推廣雜交水稻的過程中,通過資本和技術的注入,實行資本、技術和人才三要素的整合,形成一整套成熟過硬的管理營銷經驗和雄厚的科研、經濟實力,為中國“農業走出去”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盡管我國雜交水稻的國際推廣已取得一些成績,但相對而言,這項工作尚處于初級階段,規模還很小,年出口雜交稻種量僅為1.5萬噸左右,而且主要集中在越南、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等國。在雜交水稻國際推廣的實踐探索中,存在著發展周期長、投入資金大、政策制約與貿易壁壘等等,這些都是雜交水稻國際推廣的難點,亟需加以解決。
首先,規范雜交水稻品種資源出口途徑,切實保護雜交水稻知識產權。在雜交水稻的國際推廣中,對于需要出口的雜交水稻親本,要采取嚴格的審核和登記制度,從而保證雜交水稻品種資源從合法的、正規的渠道出口,保護我國雜交水稻品種資源的合法權益。
其次,充分利用我國雜交水稻自主知識產權為國家經濟建設服務。在我國雜交水稻的國際推廣中,勢必與國外的一些政府機構、組織或企業等開展廣泛的科技或經貿合作,這將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利用我國雜交水稻專有技術和專有品種的知識產權問題。在雜交水稻商業化應用前要預先在擬推廣國家和地區申請品種保護權或專利權,使其得到合理的開發利用,最大限度地轉化為商業和經濟價值。
最后,優化策略,分步推進。雜交水稻國際推廣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應有組織、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在現有基礎上,堅持“因地制宜,適銷對路”的方針,制定相應的發展策略和計劃。近期以要求迫切且基礎較好的國家如印度尼西亞、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等國為重點,快速、穩步推進,然后向亞洲地區其他國家輻射。同時,在非洲和南美洲選擇有較大發展潛力的重點國家,擴大試種、示范,取得成功后向周邊國家傳播。
在發展戰略上,應走“本地化”發展之路,雜交水稻國際化種業大公司應最終把大本營搬到推廣國,從而實現雜交水稻品種和配套技術應用本地化,并全面完善雜交水稻種子售前、售中和售后的生產、銷售和服務體系。 (來源:人民日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