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團新聞網石河子7月7日電(吳存遠) 起于2007年的,由新疆國棉三益種業有限責任公司承擔的國家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棉花新品種新陸早33號中試與示范》目前已完成。
該項目建成200畝育種家種子生產田,5000畝原種生產基地,生產原種600噸。種子質量按國家NY400?2000《硫酸脫絨與包衣棉花種子》標準執行。
中試與示范面積25萬畝,示范區比常規棉田增產5.0%以上。制定出適應“新陸早33號”的以高密度栽培及調控技術為核心的高產、高效、機采栽培技術規程。建立“新陸早33號”的自交混繁良繁體系。
本項目以“新陸早33號”為成果轉化的核心技術,轉化的主要內容:
(1)利用“自交混繁技術”建立育種家種子田,改善原種生產加工基本條件;
(2)在兵團農六師新湖農場建立原種繁育基地;
(3)完善“新陸早33號”的高產、高效及配套機采栽培技術,制定相應的栽培技術規程;
(4)在兵團農六師、農七師、農八師等植棉團場中試與示范面積25萬畝。
2007-2008年在南北疆早熟棉區、甘肅河西走廊棉區等地示范推廣新陸早33號468.04萬畝,平均籽棉單產342.4Kg/畝,畝增籽棉32.3Kg,增產10.7%,新增產值83147.3萬元人民幣,2007-2009年在新疆農墾科學院等地生產新陸早33號原種種子900噸,新增利稅620萬元,合計新增產值83457.3萬元人民幣。發表相關論文7篇。
該項目(1)通過自交混繁原種生產技術,建立育種家種子田。2007-2009年種植育種家種子田350畝,生產育種家種子31噸。在農八師147團、149團、農六師新湖農場等地擴繁原種9200畝,生產原種種子900噸。
(2)對新陸早33號進行高產生理研究和脫葉劑試驗,為豐產栽培技術的制定提供理論依據。
(3)原種加工改擴建工程已起動,計劃建設場房210m2, 購置籽棉、種子加工設備,力爭2009年上半年完工。
(4)新品種推廣應用情況:
2007年在兵團推廣48.35萬畝,平均籽棉單產342.4Kg/畝,畝增籽棉32.3Kg,增產10.7%。2008年在兵團農五師、農六師、農七師、農八師等地推廣75.0萬畝。2007-2008年在自治區昌吉、呼圖壁、瑪納斯、沙灣、烏蘇、精河等地推廣114.69萬畝。2009年在兵團農五師、農六師、農七師、農八師預計示范推廣125萬畝。2009年在自治區預計示范推廣45萬畝。2008-2009年甘肅預計示范推廣60萬畝。
2007-2008年在南北疆早熟棉區、甘肅河西走廊棉區等地累計推廣種植468.04萬畝。
該項目創新點、技術指標和效益:
1)創新點
①早熟性較好,株型緊湊,莖桿堅硬,吐絮暢快集中,含絮力適中,適宜機械采收。
②豐產性好,增產潛力大。2008年在農八師149團19連皮棉單產達281.6Kg/畝。
③纖維品質優良,符合紡織工業需求。
④抗病性、抗逆性強。是目前大田表現抗黃萎病最好品種之一。
⑤遺傳背景與北疆現有品種不同。
⑥一般配合力強,是一個較為理想的育種和強優組合的親本材料。
2)技術經濟指標完成情況在項目期間,種植育種家種子田350畝,完成計劃的175%;種植原種田9200畝,完成計劃的184%;生產原種900噸,完成計劃的150%;示范面積468.04萬畝,完成計劃的1872%;原種銷售產值620萬元人民幣,完成計劃的172%,其中新增凈利潤220.1萬元人民幣,繳稅89.9萬元人民幣,分別完成計劃的260%、216%;發表論文7篇
該項目經濟效益:
2007年在農五師、農六師、農七師、農八師示范種植48.35萬畝,平均畝增籽棉32.3Kg,籽棉單價按5.5元/Kg計,新增產值8589.4萬元人民幣。2007年生產原種種子300噸,種子單價10.0元/Kg,種子成本5.0元/Kg,新增利稅150萬元。2008年生產原種種子400噸,種子單價8.0元/Kg,種子成本4.0元/Kg,新增利稅160萬元。2008-2009年在兵團示范種植200萬畝,在自治區示范種植159.69萬畝,在甘肅示范種植60萬畝,按畝增籽棉32.3Kg,籽棉單價按5.5元/Kg計,新增產值74557.9萬元人民幣。2007-2009年合計新增產值83457.3萬元人民幣。
該項目社會及生態效益:
①高產品種及良種良法配套推廣可增產增收,能提高棉農的植棉積極性,使職工增收,團場增效,促進社會發展;
②抗病品種的種植,可穩定鞏固病區棉花生產,有利于棉田生態條件的改善;
③優質品種的應用可增強紡織品的國內外市場競爭能力;
④機采棉品種的使用,可解放生產力,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采收成本,解決我區勞力不足和引進大量拾花工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
⑤優良種質資源的利用,將極大地促進新品種選育工作成效。
該項目的實施,不但可使棉農增收,紡織企業增效,又可穩定工群眾,其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十分顯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