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膠東在線

關家橋的粘玉米熟了
膠東在線網6月29日訊(通訊員 孫政黎)“粘苞米嘍……”隨著麥收時節的到來,萊州市區騎車賣粘苞米的身影又多了起來。而前來買粘玉米的人也總會與賣主寒喧上一句:“你也是關家橋的吧?”
關家橋的粘玉米近幾年來可謂家喻戶曉,聲名遠播。關家橋的粘玉米是如何發展起來的?其中又有多少“玄機”和故事呢?近日,記者專程趕赴文峰路街道關家橋村,對此進行了采訪。
從“八九百塊錢”到“萬數塊錢”
一路上,記者所見盡是收割機收割小麥的情形。可在關家橋村,記者見到的卻是農民在郁郁蔥蔥的玉米地里掰苞米。
“今年因‘倒春寒’,苞米比去年下得晚了10來天。不過,長勢還可以。”戴著近視眼鏡、55歲的關家橋村民劉朋高邊掰玉米邊告訴記者,今年粘玉米從6月20日就開始陸續下了;他每天都是下午摘,第二天早晨三四點鐘起來煮,天一亮就騎電動車到集市上趁熱賣。
“價錢如何?一天能賣多少棒?”記者問老劉。
“根據玉米棒子的大小,現在每棒的價錢在2塊到2塊5之間,到‘霜降’前后會落到1塊來錢。”老劉喜毫不掩飾滿臉的喜悅:“一天跑兩趟城,能賣300來棒。去年我兩畝地掙了一萬六,這不,今年又叫了兩畝地。”
“根據品種的不同,一畝地至少種3500棵,最多能種4500棵,平均在個4000來棵。”隨行的關家橋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主任、高級農藝師呂中山給記者將種植普通玉米和種植粘玉米在收入方面做了一個比較:“普通玉米種植戶一年種一季小麥和一季玉米,小麥和玉米按各打1000斤計算,去掉本錢,也就是剩個一季麥子錢――八九百塊錢;而我們關家橋的粘玉米一年種兩茬,平均畝收入在個七八千塊錢,管理好、質量上乘的一畝地收入萬數塊錢。”
從6月份一直賣到“立冬”
記者發現,在剛掰完的玉米秸之下又長出了行行至膝蓋高的小玉米苗??每家每戶都是如此種法。
“這叫錯時種植法,俺通過調節玉米生長期把玉米上市時間給拖開。”呂書記對記者講解說,他們每一茬都種了“黑、白、黃、早熟、中熟、晚熟”等口味各不相同的10多個品種,這些品種成熟期分70天、80天、90天、100天不等。
“如果在同一時間熟了,一是賣不迭,二是可以避免因同一品種同時大量集中上市而造成的價格下跌。”呂中山接著對記者講道:“等第一茬掰完了,俺就在7月20號左右套種第二茬,第二茬也會在頭‘霜降’前下來”。
呂中山還告訴記者,他們每年的正月初十就開始進行雙棚種植,6月10日左右粘玉米成熟上市,一直能賣到每年的“立冬”。
從幾粒種子到專業合作社
據呂中山介紹,關家橋村共160戶,口糧田只有260畝,其中粘玉米種植面積就占了近160畝。
“咱村為什么會對粘玉米如此青睞?”記者不解地問呂書記:“是咱村委引導的嗎?”
“現在是我們村委引導,可最初引導俺村搞粘玉米種植的確并非村委。”接著,呂書記為記者講述了關家橋的粘玉米種植史??
“俺村大面積種植粘玉米始于1991年,發起人叫呂化良,說他是萊州粘玉米種植第一人也毫不過分。可惜的是,老呂于前年去世。”
“八幾年那陣兒,呂化良去哈爾濱探望他姑姑,看到哈爾濱那兒有賣粘玉米的,就讓他姑姑給他弄了幾粒種子,結果回家一次試驗成功。然后就開始試探性的逐漸擴大種植規模,并很快發家致富。”
“接著呂化良又把他的種植經驗毫無保留的傳授給來向他求教的本村或鄰村的村民。俺村的種植規模就這樣逐漸擴大,并很快波及到鄰村。現在俺村最多就有種5畝的,文峰路街道的粘玉米種植面積也達300畝以上,市區周圍村莊種植粘玉米的近幾年也越來越多。”
“那你們村委現在如何引導?”記者追問。
“去年俺村成立了‘萊州市關橋糯玉米生產開發專業合作社’,定期舉辦粘玉米種植技術講座與交流,對粘玉米種植戶進行統一管理,統一服務,統一指導。現正著手研究兩件事,一是正在集中銷售上做文章;二是村委出臺了獎勵政策,鼓勵村民利用‘提前靠后’的辦法,實現粘玉米三茬種植的新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