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彥杰 王仲勇 來源:河北科技報
今年我省夏玉米生長前期(6~7月份)高溫干旱,生長后期(8~9月份)大部分地區陰雨連綿,又遭受了低溫、多濕、寡照的環境條件,并在一些地區發生了風雨天氣和雨后天氣驟晴高溫高濕的環境,這些不利于玉米生長發育的因素大大降低了玉米的抗逆性,為后期的一些病害特別是一些玉米品種的穗腐和粒腐病的侵染提供了條件。今年我省夏玉米播種面積為4000萬畝左右,玉米穗腐和粒腐病在一些地區均有不同程度發生,特別是我省中南部玉米產區一些局部地塊發病較重。但今年已不再能采取防治措施了。為了讓基層一些種子部門和農民認識這些病害,現將玉米穗腐和粒腐病識別和防治技術介紹如下,以便讓基層技術人員和廣大農民認識該病害,并能在來年做好防治工作。
一、玉米穗腐和粒腐病癥狀識別
玉米穗腐和粒腐病為多種病原菌侵染引起的病害,主要由禾谷鐮刀菌、串珠鐮刀菌、青霉菌、曲霉菌、粉紅單端孢菌等近20種霉菌(真菌)和細菌侵染引起,其中曲霉菌中的黃曲霉菌不僅為害玉米等多種糧食,還產生對人畜有毒的代謝產物黃曲霉素。因病原菌的不同其發病癥狀各異,主要表現為果穗及籽粒受害,整個或部分或個別籽粒腐爛,被害果穗頂部或中部變色,真菌性的出現粉紅色、藍綠色、黑灰色或暗褐色、黃褐色霉層等,果穗病部苞葉常被密集的菌絲貫穿,黏結在一起貼于果穗上不易剝離。細菌性穗腐病初期可在外部苞葉上有不規則水浸狀病斑,最后為灰黑色霉層,剝開苞葉籽粒腐爛,籽粒為乳白色到褐色濕腐狀,穗柄和穗軸病部組織疏松,可見菌膿溢出。
二、發病條件及主要規律
1.菌源。病菌在種子、病殘體和未腐熟的糞肥內越冬,為初侵染病源。
2.侵染。病菌主要從傷口侵入,包括蟲傷、玉米生長過程中、風雨溫濕等自然因素導致的傷口等。
3.氣候條件。溫度在15℃~28℃,相對濕度在75%以上,有利于病菌的侵染和流行。高溫多雨、生長后期遇低溫多雨、玉米蟲害發生偏重等均利于穗腐和粒腐病發生。
4.田間傳播。病菌主要靠風雨傳播,特別是生長后期遇到風雨天氣甚至造成倒伏。
5.栽培管理。(1)種植過密、田間郁閉,通風透光不良或玉米長勢弱;(2)偏施氮肥,磷鉀肥和有機肥不足,植株生長過旺,抗病能力下降;(3)蟲害發生重,特別是雌穗受害;(4)玉米品種間抗病和感病程度差異明顯,特別是有些玉米品種的籽粒在灌漿期遇到不良氣候條件易產生微傷裂口的易發病或發病重。
三、綜合防治技術要點
玉米穗腐和粒腐病主要在玉米灌漿期發病后導致籽粒受害,防治作業難度大,要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策略。
1.農業防治。秋季深翻士壤,特別是玉米秸稈還田后一定要深翻土壤,清除田間病殘組織,使用腐熟的糞肥,減少侵染源。
2.選用抗病品種。針對當地生產實際和發病情況,選用推廣抗病品種。
3.加強栽培管理。一是推廣配方施肥技術,氮、磷、鉀合理配合使用,合理補充微量元素,提高植株抗病高產能力;二是合理密植,適時播種和適時收獲;三是加強蟲害防治,減少傷口侵染的機會。
4.嚴把藥劑防治關。一是播種前種子進行包衣處理或進行藥劑拌種。用3%敵委丹(苯醚甲環唑)、2.5%適樂時(咯菌腈)、6%戊唑醇懸浮種衣劑、70%甲基硫菌靈、50%多菌靈等處理種子,不要白籽下地;二是玉米生長過程中抓好發病初期的防治。抽穗期遇到利于穗腐和粒腐病發生的氣候條件,特別是感病品種,要及時用多菌靈、甲基硫菌靈、丙環唑等藥劑噴霧進行防治,重點保護果穗及下部莖葉。細菌性穗腐病在發病初期及時噴施農用鏈霉素、新植霉素等殺細菌的藥劑;三是及時防治穗期棉鈴蟲和玉米螟等蟲害;四是玉米成熟后要及時采收,充分曬干后入倉貯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