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日,被業內專家質疑為第二個“立立電子”、“實際控制人為市場禁入者” 的安徽荃銀高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300087,以下簡稱“荃銀高科”)正式公開發行股票。
該公司本次共發行1320萬股,發行價為35.60元/股,對應市盈率為58.22倍。股票發行后,張海銀的女兒張琴持股463.28萬股,占發行后總股本的8.77%;張海銀的妻子劉家芬持股115.2萬股,占發行后總股本的2.18%。按發行價計算,因違反《證券法》而被證監會查辦的---合肥豐樂種業股份有限公司(000713,以下簡稱“豐樂種業”)原董事長張海銀的家人資產將高達2億多元。
荃銀高科從發布招股說明書(申報稿)的那天起,就受到市場人士的廣泛關注,知名財務揭黑專家夏草形容荃銀高科與豐樂種業的關系是“剪不斷、理還亂”。
去年4月,因涉嫌掏空上市公司ST 海納(000925),在公眾輿論壓力下,本已過會并發行股票、募集到資金的寧波立立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被證監會強行取消上市資格。
經濟導報研究員認為,從目前的發展態勢看,雖然荃銀高科被外界質疑頗多,但僥幸逃脫“立立電子”噩夢的可能性非常大。
張海銀其人
張海銀出生于1937年 ,高級農經師,是國內著名的種子專家,歷任合肥市種子管理站站長、合肥市種子公司總經理、合肥市農經委副主任、豐樂種業董事長等職。
張海銀老家在農村,只在解放前讀了4年私塾。1956年,張海銀當兵,后來轉業到合肥。1984年,他成為原合肥市種子公司總經理。1997年4月,張海銀將國有企業原合肥市種子公司獨家發起的豐樂種業運作上市,并任董事長。2001年1月,64歲的張海銀因年齡和體制原因離開豐樂種業,正式退休。
張海銀退休后,豐樂種業因虛假陳述案東窗事發,被證監會查辦。
經證監會查實,在張海銀擔任董事長期間,豐樂種業動用6.88億元進行證券投資,卻沒有及時公開披露。同時,1997年-2001年底,豐樂種業將證券投資賺回的收益以及相關補貼收入沖銷虛構主營業務收入及由此形成的應收款項,由此累計虛增利潤4006萬元。1997年-2001年底,豐樂種業采取虛開銷售發票及虛開自制銷售憑證的方法虛做各類農作物種子銷售1.91億元,累計沖銷虛構主營業務收入0.11億元,累計虛構主營業務成本0.22億元,實際虛構主營業務收入1.80億元,虛構主營業務利潤1.58億元。另外,還有其他虛構募集資金使用等情況。
證監會認為,在上述各項違法行為中,張海銀和原副董事長孫蘭芳負有主要責任,其行為性質惡劣,情節嚴重;原財務負責人王光亞對上述主要違法行為負有重要責任。因此,認定上述三人為市場禁入者,永久性不得擔任任何上市公司和從事證券業務機構的高級管理人員職務。
另起爐灶
為表彰張海銀對合肥的貢獻,在張海銀退休時,合肥市政府獎勵了他16萬股豐樂種業股票(當時相當于200多萬元)。
退休后,張海銀聯合安徽省農科院原院長李成荃,于2001年11月在合肥高新區領銜創辦了民營性質的安徽荃銀農業高科技研究所(以下簡稱“荃銀研究”)。2002年7月,安徽荃銀禾豐種業有限公司(以下 簡稱“荃銀禾豐”)成立,張海銀為公司董事長。
荃銀高科招股書披露,荃銀高科是從荃銀禾豐整體變更而來。荃銀禾豐成立時的注冊資本為1000萬元。其中,四川禾豐種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四川禾豐”)以現金、實物出資505萬元,占公司注冊資本的50.5%。資料顯示,四川禾豐是禾嘉股份(600093)的控股孫公司。荃銀研究以現金、實物及無形資產出資495萬元,占公司注冊資本的49.5%。
2004年12月28日,經過一系列股權變更,荃銀禾豐的股東全部變為自然人。公司注冊資金為1000萬元,其中張海銀出資104.40萬元,占總股本的10.44%,為公司的第一大股東。
蹊蹺退出
2005年4月7日,荃銀禾豐創始人及第一大股東張海銀突然將其持有的全部股權轉讓給張琴(5.5%)、蘇陽(0.87%)、鄭霞(0.87%)、劉家芬(3.2%)等4人。招股書顯示,劉家芬為張琴的母親。
至于張海銀與張琴母女的關系、轉讓價格、是否繳納個人所得稅等,荃銀高科在《關于公司設立以來股本演變情況的說明》中并沒有闡述。剛開始,公眾并不清楚張琴與張海銀的關系,夏草甚至懷疑張琴是張海銀的親信,涉嫌代持張海銀股份。但隨著媒體的采訪,二人的關系逐步明朗,原來張海銀與張琴是父女關系。荃銀高科董秘室也向經濟導報記者證實了此層關系。
招股書顯示,張琴出生于1963年,大專學歷。2002年7月-2008年1月,任荃銀禾豐副總經理,2008年2月至今任荃銀高科董事長。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注冊會計師表示,荃銀高科招股書稱沒實際控制人,但張海銀很可能是幕后老板。
但在12日的路演中,張琴對此進行了否認。她表示,“關于張海銀和公司的關系,在招股說明書中已充分披露,不存在外界質疑的張海銀操控公司的情況。”
不過,證券市場對荃銀高科的上市資格仍存疑問。根據《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創業板上市管理暫行辦法》第十三條規定,登陸創業板的公司,“發行人最近兩年內主營業務和董事、高級管理人員均沒有發生重大變化,實際控制人沒有發生變更。”而荃銀高科最近一次發生董事的重大變化,是在2008年2月20日。當時,公司的前身荃銀有限變更為銀荃高科,張琴取代其污點“老爸”成為新任董事長。
掏空豐樂種業?
2005年上半年,豐樂種業狀告其首任董事長張海銀,以其離職后成立的企業侵犯豐樂種業商業機密為由,向其企業索賠230多萬元。同時被告上法庭的還有荃銀研究、荃銀禾豐、陳金節、王合勤、張從合等。
2005年11月,豐樂種業以“現由于客觀情況發生變化” 為由向合肥市中級人民法院提出撤訴申請,本案才得以結束。
荃銀高科一高管對此表示,“豐樂種業現在發展很好,不存在被掏空的問題。”但不少投資者并不認可這一解釋,他們認為,豐樂種業現在好并不等于張海銀沒有掏空上市公司,在張海銀離開豐樂種業后,公司的各種問題開始暴露,業績也出現大幅下降。豐樂種業業績下降與張海銀的“掏空”行為有著必然的聯系。數據顯示,豐樂種業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的每股收益分別為0.026元、-0.8元、0.067元、0.09元。
投資者認為,張海銀一家人鉆了法律的空子,自己隱身幕后,讓女兒站在前臺,以實現曲線上市,此種行為即使合法,也應該受到社會公德的譴責。
但也有一些專家表示,一切事情都應向前看,投資者不應過分追究歷史責任,張海銀1997年-2001年的違規行為在當時有著特殊的歷史背景。(據:經濟導報 記 者 石憲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