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30日早上6時30許,確山縣農民彭公林因購買了假水稻種子而損失慘重,在長達半年時間索賠無果的情況下,他在該縣種子站大院內自縊身亡。(中國新聞網4月1日)
又是一位農民為捍衛自己的權利而付出生命的悲劇。這位敢于自殺的農民肯定不是一時性起,而是在經過了痛苦的掙扎與彷徨后做出的別無選擇的決定,因為對他來說,沒有比死更能解決問題的了,這需要怎樣的勇氣、決心、憤怒或者說是絕望啊。只有走投無路的人,才會選擇以死明志,以自己所擁有的最后資本對自己所面對的不公做出最后的反擊。
彭公林只是一位再普通不過的農民,他無權無勢,有的只有那賴以生計的一畝三分地,他的要求在簡單不過,那就是活著,然而“天”真的不給人活路,買了假種子,半年索賠卻無果,這等于說是斷了他的生路,他是真的絕望了,唯有一死,才能解脫。其實彭公林的要求公正而合理,只要管理者們的一句話,或是對他多一點關注與幫扶就會順利解決,而管理者的區區舉手之勞對農民來說卻等于是救了他們的命,然而現實情況是管理者們連舉手之勞也不愿意做,而是“彭某自殺后,確山縣有關部門高度重視,立即啟動應急預案”,這就是許多管理者的作風,事后諸葛,人死了才高度重視,而活著的時候卻不管不問,真是讓人失望與氣憤。
在最近的一段時間,為維護自身權益而以命相爭的人民不在少數,從四川的唐福珍,到江蘇的陶興堯、陶惠西父子,再到現在的彭公林,命是寶貴的,難道他們就不怕死嗎?難道他們就不知道“好死不如賴活著”嗎?然而他們已別無他法,他們用微不足道的力量反抗著,現實變的不是民不畏死,而是民無活路。然而更可悲的是,他們雖然以命抗爭,但他們所控訴的不公似乎并沒有因為他們的死而結束。
都說“人命大過天”,然而在強權與社會不公面前,天也要被遮住,普通的底層老百姓們費了好大勁才發出的一聲呻吟、一聲吶喊卻不被重視,他們自焚抗爭,他們跪地哀求,他們上訪請命,他們……然而他們做的一切只是徒勞,他們的權力還是不斷的遭到肆意的踐踏與凌辱,他們已無力再發出第二聲吶喊,于是只能用這種極端的方式來發泄自己的不滿。討薪、索賠、阻止拆遷……因各種原因得到不公正待遇的人們都是如此的弱勢和悲憤,如此的渴望保護卻時時被傷害著。
發生這樣的悲劇,是誰都不愿看到的,現在怪誰都已于事無補,然而究竟是誰“逼”死他們卻不得不去深思,否則更多的人還會因此而喪生。我們惟愿這樣的事情不要再發生,尊重一下人民的權利,尊重一下生命,不要讓“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歷史重演。
又訊:河南確山彭公林蒙冤自縊 縣委稱死者家屬情緒穩
記者自河南確山縣委宣傳部獲悉,3月30日早上6時30許,確山縣農民彭公林因購買假水稻種子損失慘重,長達半年時間里索賠無果的情況下,在該縣種子站大院內自縊身亡。據介紹,目前死者家屬情緒穩定,相關部門正在積極與家屬協商善后處理事宜。(4月1日中新網)
又見死者家屬情緒穩定!這幾個偽善的字眼猶如鋒利的刀刃刺痛了人心。在這起種子維權門事件中,農民彭公林是不幸的,一大不幸是購買到假種子,兩百畝田血本無歸,損失慘重;另一大不幸是,長時間求告無門,長達半年的維權中,屢屢以失敗告終。在筆者看來,他的最大不幸在于,當他以生命作“賭注”,才最終使得相關部門重視。然而令人悲憤的是,一條苦痛而絕望的生命戛然而止,死者已矣,生者何堪?但在相關部門看來,“目前死者家屬情緒穩定”!
好一個死者家屬情緒穩定?!
暫且不說相關部門兜售假種子,坑害農民,是何其不人道;也不說相關部門互相踢皮球,搪塞民意,是何其失職;更不要說一些部門敲詐、欺騙和愚弄彭公林??讓彭公林請客,請他們大吃大喝、洗澡按摩。請客后依然沒有結果,那些人吃了他的卻沒有踐諾為他辦事,單單一句死者家屬情緒穩定,就讓人感到刺骨的寒意,并出離憤怒。彭公林自縊身亡了,他的年邁父母情何以堪?白發人送黑發人,是人世間的大悲劇;他的妻子情何以堪?相濡以沫,一朝訣別,誰能受得了?他的孩子情何以堪?幼年喪父,誰來呵護?據悉,彭公林死后,其家人聞訊后呼天搶地,痛不欲生,哀慟之情,令人不容。此情此景,哪一點情緒穩定?如此顛倒黑白,妄稱死者家屬情緒穩定,是何居心?有無人性?
然而,當我們將目光拉離,不免發現死者情緒穩定已經成了一種慣常的表達方式,其使用頻率之高、使用密度之大令人錯愕,有心人曾搜索死者家屬情緒穩定之大全,令人觀之黯然而悲憤,我們看到:遇難村民每人獲千元補助,死者家屬情緒穩;密云燈展事故處理指揮部成立,死傷者家屬情緒穩定……各種情緒穩定,令人眼花繚亂。然而,盡管相關部門言之鑿鑿,但就我們的個人體驗而言,所謂的死者家屬穩定純屬欺騙世人、愚弄天下。相關部門如此青睞死者家屬情緒穩定,說明了什么?
表面看,這是一種習慣性表達,在一些官員的話語體系里,他們習慣于自以為是,習慣于用貌似冷靜或理性的話語來表達自己的立場,但實際上這凸顯權力的不人性。首先,這是一種冷漠。死者遇到不幸,或遇難,或危在旦夕,或處于傷痛之中,其家屬的正常反應必然悲痛、揪心或痛不欲生,何來情緒穩定?相關部門不僅不感同身受,反而輕飄飄地說死者家屬情緒穩定,這是一種居高臨下的冷漠,這種冷漠來自于傲慢,來自于對民瘼的忽視,一個毫無同理心、同情心的官員,無疑是冷血的。其次,這是一種矯飾。死者家屬本來痛徹入骨,實際,卻被冠以情緒穩定,相關部門這是一種睜眼說瞎話,這種矯飾無疑是想掩蓋丑聞,這種矯飾同時也是諉過,一旦死者家屬情緒不穩定,就說明當地相關部門工作沒有做好,情緒穩定,則說明自己善后很成功。
進一步而言,通過情緒穩定這種表達,我們還看到了一些政府部門自我抹粉的利益驅動。明明是一件丑事,經過一番打扮,就仿佛變成了一件好事,把壞事說成好事,是一些部門慣用的招數。比如,今年年初,湖南省湘潭縣立勝煤礦發生火災事故,數十名礦工遇難,但一篇由湘潭縣官方提供的新聞通稿,卻只有寫到:“領導高度重視,反應非常迅速;工作措施有力,取得很好成效……”消息傳出,有網友痛稱此新聞稿為“最牛礦難新聞稿”。這種揶揄實際上是憤怒地控訴。顯然,無論是死者情緒穩定還是“領導高度重視”,都是蹂躪民意,往死者家屬傷口上撒鹽,而相關部門卻一臉得意,極盡自我欣賞之態。
有網友稱,不知道“高度重視”的領導的親屬遇到不幸了,領導是否還會說“死者家屬情緒穩定”?也許這種推問有些刻薄,但正表明人們對情緒穩定的不滿。試問,死者家屬情緒穩定,還要穩定到何時?(王石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