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性是無可比擬的。“農以種為先”“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現代農業生產實踐證明,種業興則農業興,優良農作物新品種應用不僅能夠提高作物產量、降低農業生產成本,而且能夠加速農業產業開發,促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昨天閉幕的“首屆中國(博鰲)農業科技創新論壇”上,袁隆平、李振聲等十幾名院士和來自全國涉農院校、科研院所的幾百位專家學者,圍繞農業種業科技問題展開了熱烈討論。
與會專家指出,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農業大國,其種業在世界的地位與農業大國極不相稱。存在著種業企業規模小、市場占有率低等問題。據介紹,我國注冊資金在500萬元以上的企業多達2000多家,還有數萬個小規模的種子公司。2006年,我國前10強種子企業的總銷售額,只相當于孟山都銷售額的22%。而且,我國種子企業普遍缺乏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無法與大的跨國企業進行全面國際競爭。
來自科技部的信息表明,近年來,特別是“十一五”以來,我國的良種選育和制種技術進展顯著,特別是在雜種優勢利用、常規育種和部分作物轉基因育種等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或先進水平,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5%以上,為確保近年糧食增長作出了重要貢獻。
然而,當前國際種業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對我國種業發展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沖擊。以分子育種、轉基因育種技術為核心的生物育種產業已經成為國際科技競爭乃至經濟競爭的重點。如何應對國際種業的激烈競爭,加強我國種業國際競爭力,是當前我國農業科技界和種業界面臨的重大命題。
據專家介紹,2008年,我國種子市場價值約為500億元,預計未來市場價值約為900億元,龐大的市場吸引了眾多跨國巨頭紛紛在我國建立研發中心。因此,加速我國種業市場優勢資源的整合配置是我國種業發展的必然選擇。專家們指出,我們應重點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種業“航空母艦”,保持國家自主企業對國家種業的控制力和影響力,以應對來自跨國企業的競爭與挑戰。
由科技部、農業部、海南省政府等組織的此次論壇,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視,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對論壇作了重要批示。專家學者認為,組織如此高層次的農業種子問題研討會,在我國尚屬首次,有效地搭建了一個推動產學研銜接的科技平臺。(《光明日報》
記者 金振蓉、魏月蘅、王曉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