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聯合商報》
外資猛于虎!這句話在中國種業的身上再一次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小小的一粒玉米種子,它的威力究竟有多大?讓人料想不到的是,對于該問題的答案,竟然要看這粒種子的“出身”。出身中國的,價值微乎其微;倘若種子來自遙遠的美利堅,則可賣到“一粒種子一克金”的高價。“洋種子”在中國為何如此吃香?外資加速進入我國種業,將會帶來哪些壟斷性后果?
雙刃劍
僅用短短數年的時間,美國的一粒玉米種子,就以自己強大的力量擊敗了中國眾多的國產品種。不但如此,農民購買此類種子,還需提前半年訂購!是何種力量讓“洋種子”如此有魔力?
《中國聯合商報》記者通過調查獲悉,此“洋種子”是美國杜邦集團先鋒良種國際有限公司花費20多年時間,專門針對中國市場培育的。與國內同類種子不同,該產品依據田間種植密度按粒包裝、單粒點播,耐旱耐鹽堿,籽粒重、水分少,產量高,因此受到農民廣泛歡迎。
“如果說先鋒公司的先玉335比國內玉米種子好,首先就好在比國內品種高10%的芽率上。”美國先鋒公司中國區總裁劉石表示。劉石認為,“10%”給先玉335贏得了1900萬畝的推廣面積,并帶來了一場耕作技術革命,顛覆了在中國延續多年的粗放式的播種方式,讓眾多農民從中受益。
然而,新種子給農民帶來了利益的同時,也使他們不得不接受高價格。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外資給中國市場帶來了優質的種子資源,卻并未給國內同行業企業帶來科研成果、管理經驗。外資壟斷中國種子市場后產生了高價格、高風險,對我國糧食安全造成了極大的威脅。
合作監管需提升
對于中國農民被迫接受“一粒種子一克金”價格這一現象,科技部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趙剛認為,當前我國科研單位參與國際合作的監管處于“灰色地帶”,相應的政策界限比較模糊。一些國內科研機構為了經費,在與外資合作時“饑不擇食”,可能導致我國一些科研成果被外資利用。此外,我國很多科研機構與外資簽訂合作協議時都有“合作雙方有科研成果優先使用權”等類似條款,這些條款的實質,就是中外雙方誰先使用,誰就優先擁有科研成果知識產權,外資企業擁有生產條件和豐富市場資源,因此大多能搶在國內科研機構前使用科研成果。
相關人士透露,即便是我國企業與國外企業合資,名義上中方控股,但核心技術、高層管理人員等都掌握在外資手中,合資企業實際由外資操控。外資在完成并購國內大型企業后,我國中小企業在外資擠壓下面臨嚴重生存危機,難以與外資抗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