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長江商報
外資“打進”我省種業市場,只是一個時間問題。而憑借與科研力量的迂回合作,外資已開始以資金“綁架”中國科研力量,蓄勢待發。面對來勢洶洶的外資企業,企業規模小、缺乏核心競爭力的湖北種子企業,或將“不堪一擊”。
現狀:缺乏核心競爭力
2000年7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正式頒布后,老鄧的種子公司開業。如今,9年過去了,他的公司年銷售額還未破500萬。
在湖北市場上,與老鄧一樣,在種子行業“淘金”的人,賺頭也不大。武漢豐樂種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張業文介紹,目前,僅注冊資金在500萬以上的種子企業,湖北至少有100家,規模更小的還有數百家,但大都規模小,實力弱,發展速度不快。
張業文還表示,我省種子企業中,能自主進行品種研發的非常少,大都缺乏核心競爭力。
一業內人士表示,在湖北,國家對大專院校、科研單位予以財政支持,各專家研發出新品種,企業要生產新產品,必須花錢向科研力量購買品種專利權。
但在國外,則是由企業直接向科研院所提供資金,支持其研發,新產品研發出來后,企業都具備絕對專利權。張業文表示,合作方式不同,主要是因為資金實力相差太懸殊,我省企業大都缺乏核心競爭力。
趨勢:我省企業或“不堪一擊”
利用資金優勢,外資企業除與其本國科研院所合并或合作外,還通過與我國科研院所合作的方式,逐步“綁架”中國科研力量。目前,除水稻外,幾乎對于所有農產品品種,外資都具有核心技術優勢。
此外,日本、美國、德國、瑞士等國外資種子巨頭早已儲備了一些產業資源。一業內人士也透露,在湖北,早在10年前,外資企業已通過為科研院所提供資金支持的方式,支持后者研發出了一些新品種,但根據協議,暫時不投放市場。
一旦對外資的政策口子打開,這些產品將快速面市,并迅速占領市場。張業文預測,外資企業在資本、管理和市場運作三個方面都具有極強的優勢,種業市場一旦開放,湖北種子企業將“不堪一擊”。
本報記者 陳紅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