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19日結束的“抗蟲轉基因水稻新品種培育”課題年度執行情況匯報暨學術研討會上,日前農業部發放的首批兩張抗蟲轉基因水稻安全證書極大鼓舞了與會專家的信心。專家們一致認為,轉基因作物的研發和生產是科技發展不可阻擋的必然趨勢。
18日上午,研討會開幕前10分鐘,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啟發、中國工程院院士朱英國、謝華安3人走進會場,便被各地的專家包圍,各種技術問題的小范圍討論立即展開。張啟發問來自山東農科院的姚方印:“你們那里的螟蟲厲害不厲害?”姚方印說:“山東7月份到8月份,螟蟲危害特別嚴重。我們已經構建了一個抗螟蟲的轉基因水稻育種材料平臺。”
在聽取各地科學家報告的過程中,朱英國、謝安華兩院士不斷發問。朱英國對胚乳(即大米所在部位)不含BT蛋白的抗蟲轉基因水稻研制十分感興趣,該技術使抗蟲BT只在水稻的莖稈和葉片等受害蟲侵害的部位積累,而食用部位卻幾乎不表達。這也有力說明轉基因水稻是安全可食用的;謝安華則對雙價BT水稻評價很高,這種植入多個抗蟲蛋白的技術能有效防止防止害蟲產生抗性。他建議進行多代的試驗,加強耐性測試。
這兩位長期從事雜交水稻育種的權威科學家,卻是轉基因水稻的堅定支持者。
在雜交稻領域,朱英國的紅蓮型、袁隆平的野敗型和日本的包臺型,是國際公認的三大細胞質雄性不育類型。而且只有“野敗型”和“紅蓮型”在生產中大面積推廣種植,被冠以“東方魔稻”的美稱。目前,朱英國的團隊正在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把稻谷作為生物反應器,生產醫用產品。在“抗蟲轉基因水稻新品種培育”課題中,他團隊的科學家承擔了一個抗蟲轉基因紅蓮型雜交稻新品種培育的子任務。
長期從事雜交水稻遺傳育種研究的謝安華,在超級稻育種方面,育成Ⅱ優明86等4個超級稻品種,創新了超級稻作再生稻栽培技術模式。此次華中農業大學獲得安全證書的品種之一“Bt汕優63”,所用的父本“汕優63”即為謝安華1981年選育。他說:“國家此次發放兩張安全證書,是轉基因水稻邁向商業化的第一步,是一件大好事。目前,全國各地的科學家跨區域合作,攜手作了很多工作,轉基因水稻的種植有著非常良好的基礎。”
2008年啟動的“抗蟲轉基因水稻新品種培育”課題是國家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中的一個。除甘肅等少數沒有水稻種植的地區外,由華中農大牽頭,來自全國各地的28個單位的科學家共同攜手,希望能在15年內,利用轉基因等技術,培育出能抗螟蟲、稻飛虱等諸多類型害蟲、適應不同產區的水稻新品種。
華中農業大學副校長陳興榮等18日上午出席了研討會并講了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