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安徽科技報
今年8月和9月上旬黃河流域棉區,由于幾場連陰雨導致棉田爛鈴和早衰,造成減產,使廣大棉農遭受不小的經濟損失。
我國南北棉區,每到8月中下旬至9月中旬常遇到陰雨連綿,棉株下部發生鈴疫病,爛掉不少棉鈴,造成不同程度的減產。如何預防?是不少棉農急需探求的又一個難題。
棉花是無限花序作物,只要日平均溫度在20度以上,可以不停的生長,沒有病蟲危害,水肥供應充足,棉花現蕾開花也會脫落60%左右,這是棉花的生育特點,叫作生理脫落。
棉株中下部的伏鈴和伏前鈴,從開花到吐絮一般需要48天,所以有“花見花48天”之說。棉鈴的生長期有很強的抵抗力,沒有蟲子危害穿孔不會爛鈴。在接近成熟期,生長40天以后,棉鈴停止生長,鈴殼需要脫水、干皮、開裂,如果這期間遇到雨水高溫高濕,停止生長的棉鈴已無抵抗能力,各種鈴疫菌會浸染鈴殼,引發爛鈴。內地棉區,如果到10月份再下連陰雨,有高濕無高溫,棉鈴也不會爛。所以,在我國南北棉區不要或少要伏前鈴,讓棉鈴成熟期躲開8月下旬到9月上旬容易引發爛鈴的季節,是最好的預防辦法。
伏前鈴,自從推廣地膜棉以后,棉苗早發,生育期提早10天到半月,伏前鈴多達7、8個,所以爛鈴多,減產幅度大。伏前鈴多了,中部的伏鈴就結的少,因為下部結鈴早,中部葉片制造的營養首先要供應下部鈴的生長,導致中部開花授粉后營養供應不上而脫落多,這樣的結果是下部爛、中部少,得不償失。為解決這一難題,國欣科技園區搞了對比試驗,在水肥條件好的同一塊地,2007年4月20日播種欣抗4號,畝密度分別為2000株、2500株、3500株。2000株稀植田采取簡化整枝法,6月25日打去所有營養枝和下部兩個果枝,7月5日把所有已開的花和已結的幼鈴全部去掉、使下部葉片為中部多結伏鈴供應營養。結果爛鈴數平均每株0.7個,畝實收花685斤,而另外兩塊棉田不去兩個果樹、不去下部花鈴的爛鈴數都在3個以上,產量分別是632斤和606斤。所以,適當稀植,不要或少要伏前鈴是預防爛鈴最主動最簡單的方法,而且少要或者不要伏前鈴,使棉株在7月上中旬遇到天旱時增加抗旱能力。而伏前鈴過多,容易長成早衰的“小老頭”,遇雨以后往往長成“二層樓”,減產幅度很大。防治爛鈴還有其它辦法,如推株并壟、打去下部老葉、噴施殺菌劑、及時摘收初爛鈴晾曬等,但這些辦法都是在棉田即將發生爛鈴或已經發生爛鈴時采取的被動辦法,效果往往不理想,不如6月中下旬去早蕾或7月上旬去早花、早鈴主動高效。
在常規情況下,棉株第三個果枝以下爛鈴數較多,即便不爛,也因挨近地面光照不足,熱濕氣蒸騰而吐絮不好,形成質量很差的“根子花”、“僵瓣花”。所以主動去掉早發棉株下部的兩個果樹而百利而無一害。到8月下旬以后,高產棉田的長勢應該是:錯落有致,層次分明,高腳無爛鈴,伏桃桂滿腰,秋桃已蓋頂。
分析2009年棉田早衰的原因,一是多年重茬的老棉田,不施有機肥或施的少,二是缺鉀棉田,三是早熟品種,四是7月干旱不澆水的棉田,棉株長成伏前鈴過多的“小老頭”,五是旱薄沙壤地。六是早播早發棉田,中后期脫肥,七是棉田生長后期雨澇根部缺氧早衰。
預防早衰的辦法,一是地多的農戶,倒茬輪作棉花,二是多給老棉田施糞肥、餅肥等有機肥作底肥,三是選用中早熟品種,四是7月上中旬嚴重干旱時,一定要少要或不要伏前鈴,避免棉株因過早的“施兒帶女”而形成早衰,五是旱薄沙地要重施底肥,多次追肥,適當晚播或者不蓋地膜,六是對早播早發棉田八月份及時追肥。七是棉田生長后期雨大及時排澇涼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