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情回放
事件一:2009年10月18日下午6時許,山東省壽光市孫家集街道前王村及其周邊村莊的大拱棚遭受多年未見的短時8級以上大風,造成數十個150米長的大拱棚倒塌,近百個蔬菜大棚嚴重受損。
事件二:2009年11月11~13日,我國北方多省普降大雪,據農業部門初步統計,截至13日17時,河南省設施蔬菜受凍面積52.7萬畝,全省蔬菜大棚損毀面積達33.1萬畝。
目前,菜農應用較為廣泛的蔬菜大棚主要有冬暖式大棚和大拱棚。雖然蔬菜生長受到了大棚的保護,但是大棚自身卻不免受到外界氣候的影響,尤其是災害性天氣(大風、暴雪等),對大棚危害極大。
縱觀各類災害性天氣對蔬菜大棚造成的影響,不難發現,大棚建造方面存在一些不足。故建議廣大菜農早做好以下幾點。
增強棚體牢固性
經調查,10月18日山東省發生倒塌的大拱棚不僅有棚齡在10年以上的老棚,還有今年剛剛建成的新棚。歸結倒塌原因,主要是棚體的牢固性差,抗風能力弱。10年以上的老棚,或許因年久失修、立柱斷裂、鋼絲折斷等原因造成棚體牢固性差而倒塌,新棚為什么也會出現倒塌呢?調查發現,發生倒塌的新棚存在建造技術上的不足。一是倒塌的大拱棚南北兩頭采用了“頂柱子”支撐,在西風或東風吹來時,棚體牢固性差。建議采用“拉線式”固定。二是倒塌的大拱棚骨架采用的是質量較差的竹竿,抗風能力弱,未倒塌的新棚骨架多采用的是鍍鋅鋼管。三是倒塌的大拱棚東西兩邊僅使用了單邊柱固定,且是截面直徑1.5毫米5根鋼筋的普通立柱,多數被大風折斷。為增強棚體牢固性,建議使用截面直徑2.2毫米6根鋼筋的加重邊立柱。
大雪壓塌冬暖式大棚及大拱棚的原因均與棚體的牢固性差有關。大拱棚多數采用的是水泥加鋼筋制作的骨架,跨度在8米左右,棚高3.5米,棚內中間僅一排木制立柱。事實證明,這種結構的棚體抗風雪能力較弱,建議以后要加以改進。
使用優質棚膜
多數倒塌的大棚,其棚膜質量都較差。老棚未更換新棚膜,且舊膜之上四處有孔;部分新棚雖使用的是新棚膜,但棚膜延展性能較差,被大風撕破。故建議,在每年的“休棚期”,一定要加強棚體養護。老棚要及早更換新棚膜;新棚宜采用抗拉伸、耐老化的優質棚膜,萬不可“圖便宜,誤大事”。另外,棚膜覆蓋后,一定要固定好壓膜繩,同時注意大拱棚南北兩側面的壓膜繩宜用布條包裹,以免勒破棚膜。
大棚使用優質棚膜非常重要,其原因:一是優質棚膜可增加透光率,提高棚溫,利用蔬菜生長。二是閉棚后,能消霧、流滴,降低棚內濕度,減輕蔬菜病害發生,如黃瓜霜霉病等。三是優質棚膜抗老化,高溫、低溫對其影響甚微。
增設“防寒膜”和“防風后蓋”
為抵御寒流,保持棚溫,大棚除了覆蓋草苫外,還可增設“防寒膜”,即在草苫覆蓋后,再在其上覆蓋一層舊薄膜。方法是從棚南端將薄膜拉上棚面,并在大棚后墻和東西墻上用物體(肥料小袋裝上沙土即可)壓住。此“防寒膜”不僅可以防止棚內熱量向外散失,而且可防雨雪浸濕草苫。
另外,冬季大風對大棚的危害也不可忽視。根據一些菜農的經驗,冬季防風不妨在冬暖式大棚后墻上增設“防風后蓋”。所謂“防風后蓋”就是在冬暖式大棚后坡處再設一塊長與“防寒膜”同長、寬約1.5米的薄膜,以東西向設置在大棚頂部,然后把這塊薄膜的一邊(寬約20厘米)用土蓋嚴、壓實。在放下草苫或保溫被、覆蓋上“防寒膜”后,再用這塊薄膜把“防寒膜”蓋上,就能防止北風吹入“防寒膜”內,避免將其撕破。實踐證明,大棚上設置“防風后蓋”成本不高,防風效果卻很好,菜農朋友不妨一試。
挖設“排水溝”
在夏秋季節,正值大棚越夏蔬菜盛果期或早秋茬蔬菜幼苗期。可是,該期雨水偏多,一些建造不合理的大棚易發生“雨水灌棚”,導致蔬菜受澇災。比如大拱棚,假若不及時關閉通風口,雨水易從此處流入棚內;而對于冬暖式大棚而言,雨水主要是從其前簾處灌入棚內。這就要求大拱棚要在雨前關閉通風口,而冬暖式大棚除了避免下挖過深(以50~80厘米為宜)外,宜在棚前挖設排水溝,溝寬30厘米、深40厘米。(稿件來源:馬洪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