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天對忻州市忻府區7個鄉鎮36個村的部分農民來說,沒有一點收獲的喜悅,因為開春時他們購買的“中農大2號優質玉米種子”致使產量減少了一多半。
“優質玉米種子”坑農
辛勤耕作了一年卻沒有好收成,忻府區合索鄉溫村村民劉大叔蹲在地上無奈地看著門洞一角堆放的玉米說:“我家最好的7畝地就收下這么一點,真把我們坑苦了,連種地的成本都不夠。像往年,這7畝地畝產都在1500斤左右。”
在忻府區播明鎮北太平村村民馮虎林家,馮虎林的妻子隨手拿起一個玉米棒子說:“這是剛從地里拉回來的,我家種了4.5畝,基本上沒啥產量,白干了一年。”記者看到玉米棒子長不足10厘米、直徑僅有2厘米左右。
另一村民告訴記者:“山西中農容玉有限責任公司的工作人員在我們村賣‘中農大2號’玉米種子。由于銷售人員態度好,宣傳這種玉米種子產量高,并承諾給開發票,所以村民們相信了,就買了玉米種子。”可是,令村民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買回來的“優質玉米種子”種到地里沒過多久就出了問題。
據了解,忻府區共有合索、義井、解原、西張、秦城、播明、奇村7個鄉鎮36個村種植了3000余畝“中農大2號”。播明鎮分管農業的石副鎮長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現在市場上每斤玉米的價格大約是0.86元,按正常年景計算,每畝玉米至少應該畝產750公斤,但現在的產量不足200公斤,那么每畝損失近600公斤,折合人民幣1000多元。
忻州市忻府區溫村支部孫書記告訴記者:“溫村共種玉米180多畝,6月份發現長勢有問題,老百姓反映沒用,后來支部出面和農業局協商,通過執法大隊和商戶取得聯系。商戶來過村里三四次,也沒辦法。溫村是全區的主要產糧地,土地肥沃,平均畝產在1500斤左右,現在看來損失慘重,少說每畝少產1200斤。”
損失慘重每畝賠償200元
記者在村民提供的“中農大2號”包裝袋說明上看到,“該品種屬于優質高產品種,適應性好,綜合抗病性強,一般畝產870公斤,最高畝產1248公斤。適宜區域為北京、天津、山西、遼寧、吉林等東北、華北種玉米區。”從包裝上確實是讓人難以分辨其真偽。
記者趕到位于忻府區張家莊的中農容玉有限責任公司時,“中農容玉中農大農業服務中心”的牌子仍然醒目地掛在門口,但卷閘門卻緊閉。當天上午,在忻府區農業局,執法大隊趙隊長告訴記者:“6月份接到群眾反映,我們及時向區委區政府作了匯報,并組織技術人員到田間查看,同時著手組織鑒定。8月12日,省玉米研究所鑒定結果為:純度差、異劣植株多。結果一出,我們就著手調查原因,協商賠償。經調查,中農容玉有限責任公司為持證合法企業,該公司先后進了兩批種子,第一批是從甘肅省一家公司進的,第二批是該公司一業務員進的貨,當時四項指標都做了檢查對比,顆粒、色澤一樣無異常,直到出苗后才發現出了問題。”
事發后,忻州市主要領導明確指示:“政府不能埋單,迅速成立協調小組,減少損失。”忻府區區委區政府組織法院、公安、民政、農業等部門召開了兩次專題研究會議,并成立了由農業局牽頭的各鄉(鎮)書記、鄉(鎮)長、安檢站、村民代表參加的協調小組。經調查,該公司賬戶上的錢已所剩無幾。于是立即請求相關部門凍結了該公司的資產和賬戶,并將其負責人的房產和汽車到銀行進行了抵押,用這些款項來補償農民的一部分損失。經協調小組協商達成共識:每畝賠償200元,今年暫時先付100元,明年9月份再給100元,打上欠條,開春再補種子。在采訪中,村民們告訴記者,考慮到有政府部門在協調,他們暫時接受這個補償辦法,但還是覺得這個補償只是杯水車薪。
目前,經過農業局協調,中農容玉有限責任公司已與一部分受損農民達成了協議。(黃河新聞網 記者趙海龍 郝法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