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60年來,山西省糧食生產取得了連續6年突破100億公斤的成就,特別是占全省糧食總產66.4%的 玉米,通過農業科學技術人員的不懈努力,單產紀錄不斷被刷新。談到 玉米高產,不能不提起山西省著名 玉米育種專家,省農科院研究員、山西大豐種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郭國亮,經他選育并通過審定的10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 "大豐系列" 玉米品種,多次獲得省科技進步獎,在山西省累計推廣3000萬畝,為農民種植 玉米增產12億公斤。特別是他研發的高產密植新品種大豐26號,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去年經國家級測產驗收,平均畝產1051.4公斤,最高達1149.3公斤,創下了山西省 玉米種植單產紀錄。
追逐太陽育種,讓30年變成了60年
在位于文水縣良種場的試驗田里,記者見到了郭國亮:黝黑的皮膚、粗糙的雙手,一雙黃膠鞋沾滿泥土。盡管已是省內的著名 玉米專家,還執掌著山西大豐種業公司,但他依然保持著一個農民的本色。
"你看看,這株 玉米長得多好。"每當看到漂亮的 玉米,郭國亮就會興奮地向我們夸耀,掩飾不住發自內心的喜愛。
1977年,山西農學院畢業的郭國亮,在省農科院 玉米研究所參加工作,開始從事 玉米育種,就像一粒金燦燦的種子,從此將根扎在黃土地上。
"當時,山西省 玉米產量一畝地僅有230公斤,比起國外1000多公斤的產量,差了數倍,如果能將 玉米單產量不斷提高,糧食問題和農民增收問題都會迎刃而解。"郭國亮說:"當時最大的心愿,就是培育出高產高抗性的 玉米。"
可了解 玉米育種的人都知道,這是一個沙里淘金的活。
一個新品種的育成,按常規需要8年-13年時間,為縮短科研過程,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山西省的 玉米育種工作者,每到秋季,就要帶上自己剛收獲的育種材料,到海南島進行加代育種,一直呆到第二年4月,再帶著育成的種子趕著回來播種。這樣不停地種和收,育種效率會提高2倍。
不知情的人以為呆在海南育種是一種待遇,可是去過的人都知道,在那里有多受罪。
上世紀80年代,郭國亮背著自己培育的30多公斤種子,登上南下的火車,乘車換船,整整8天,來到距三亞30多公里的農村,住進一間破舊的茅草屋。白天,他頂著濕熱烈日在租到的地里開墾、播種、授粉;深夜,還要忍受蚊蟲叮咬;特別是萬家團圓的春節,他還得在 玉米地里忙著雜交授粉,這樣的春節,他在海南過了無數個。
"每天除了種地,還要砍柴做飯,老吃炒黃豆嘴唇都爛了,后來才開始跟當地人學著自己種菜吃。"妻子李雪琴對丈夫當年所受的苦記憶猶新。
在這樣南來北往、追逐太陽育種的近30年時間里,老郭先后主持和參加了國家和省級的科研項目20多項,培育并通過審(認)定了14個 玉米品種,獲省級以上成果獎三項,目前承擔著國家及省級9項科研課題。
帶著"胰島素泵",刷新山西省 玉米種植單產紀錄
在郭國亮的眼里, 玉米就像自己的孩子,無論是出差歸來,還是生病住院,一有時間,就要呆在 玉米地里,用他的話說, 玉米育種就像選拔賽,每年要從1萬多個基礎材料中擇優選用,必須對"選手"了然于胸。
"有一年國慶期間,老郭要去四川、重慶走訪客戶,約定早上7時出發,可左等右等,不見他的影子,直到看見他穿著一雙黃膠鞋從試驗田走來,才明白他去和 玉米"告別"了。魏宏斌是大豐種業有限公司的辦公室主任,了解老郭多年的習慣。
玉米育種不同于在實驗室搞科研,給 玉米雜交進行人工授粉,必須要在夏天最熱的時候進行,每天郭國亮都是一大早就迎著熱浪鉆進 玉米地,全身被 玉米葉子劃得血跡斑斑。碰巧的是,老郭患有花粉過敏性鼻炎,即使他頭帶草帽、脖子搭毛巾、帶著風鏡全副武裝地站在密不透風的 玉米地里,也要不斷地打噴嚏、流鼻涕,可就是這樣,他依舊天天抱著記載本在田間地頭侍弄心愛的 玉米。
采訪時我翻看老郭的田間記載本,A4的紙,裝訂起來有2厘米厚,正反兩面都是密密麻麻的表格,相當于每年都要給試驗田的每株 玉米制作一份檔案。20多年了,這樣的記載本在他的試驗室里,一摞摞,與人等高。
"不親自做印象就不深,做育種的,要和時間賽跑,萬一有了差錯,一錯就是一年,特別是一些珍貴資源,錯了永遠無法彌補,生怕出半點紕漏"。郭國亮說,這么多年,他最怕的就是生病,農時耽誤不起啊。
但2006年,老郭發現自己體重減輕、皮膚癢、時常口渴,在大伙的勸導下到醫院檢查,結果是較嚴重的糖尿病,需要立刻住院治療。其實這個病,在兩年前體檢時就查出來了,可他當時覺得沒什么不適,再加上工作忙,就沒在意。不過即使是住院治療期間,他也把手提電腦和科研資料搬到醫院,上午整理資料,下午再偷偷溜出來,去試驗田看看 玉米:"正是中秋節前后,玉米快收了,活兒正多呢。"
出院后,老郭開始注射胰島素,可每天不是在地里回不來,就是在鄉下給農民講課,或者南來北往地搞育種,根本不能按時吃飯、打針,在一次因低血糖暈倒之后,他干脆帶上了"胰島素泵"。
正是在"泵"的陪伴下,郭國亮走向他育種事業的一個巔峰,育出了可與美國先鋒公司選育的先玉335相抗衡的高產密植中穗新品種大豐26號,刷新了山西省 玉米種植單產紀錄,也走出了山西省 玉米高產高抗之路。
搭建科研成果轉換平臺,實現市場份額從0到10%的快速提升
在育種間隙,為補充經費不足,老郭曾負責組建過 玉米所的開發公司。正是那個時候的歷練,讓他有了比其他科研人員更為廣闊的思路,也有了不一樣的選擇。
1999年,老郭放棄谷子所副所長職務,出任主要靠給其他種子公司繁殖種子的省農科院大豐種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這在當時,相當不被人認可。但從事多年育種工作的郭國亮知道,只有走上科研、生產、推廣、銷售一體化的路子,才能有利于保證科研上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并加速成果的轉化,實現農民的豐收、增產。所以,他到公司的第一件事,是成立了自己的課題組。
事實證明,郭國亮的選擇是正確的,隨著育種方法和速度的快速革新與發展,特別是由我國與美國先鋒公司合資生產的先玉335進入山西省后,全省大大小小上百家由省市縣種子公司改制而成的種子企業,由于不具備科研和育種能力,市場逐漸萎縮。
在關鍵時候,郭國亮帶領他的課題組,針對近年來國際上 玉米育種由稀植大穗向密植中穗改變、由靠單株增產改為群體增產的發展趨勢,利用自己多年 玉米親本材料累積和育種經驗,采取高效快捷的結合方式選育成功了可與先玉335相抗衡、且更具有抗性的大豐26號。從而在省內多家 玉米企業受到沖擊,市場份額逐漸減少的關鍵時候,大豐種業有限公司在短短的幾年內實現了市場份額從0到10%的快速提升。
為了從根源上杜絕假冒種子對消費者的侵害,從2006年開始,郭國亮就嘗試著對產品進行貼防偽標記和涂800防偽電話查詢,今年,他們又在全省種業率先啟動"條形碼防偽標識管理系統"。使每袋大豐系列的種子在出廠就有了"身份證",農民如有疑問,還可以根據包裝袋上的條形碼向公司查詢。
"這樣做肯定會增加企業運行成本,但老郭始終認為,如果能保障農民利益,提高山西省 玉米產量,非常值得。"大豐種業副總經理鈕笑曉說。
但種業的發展在于不斷創新和突破,使用他人的產品或技術在很大程度上只能抗衡,不能主導種業市場的發展方向。
無葉舌 玉米就是郭國亮科研的發展方向,這種 玉米株型緊湊,葉片直立,透光性強,適宜密植,具有高產更高產的增產潛力,如果這種 玉米新品種得以推廣,將為山西省 玉米生產帶來又一個發展春天。
我們期待著這個春天的早日到來……(山西日報 記者白續宏 通訊員 范曉軍 張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