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花生高產高效生產技術交流會”會議現場。政府官員、專家和農技推廣人員共商油料振興大計,發展花生生產。
受國際油料進口的沖擊和國際原油價格不斷上漲的影響,我國油料產業正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如何盡快提高我國食用植物油自給率、實現油料振興,值得我們深思。
小花生首次引起格外重視
通過油料作物的比較分析,有關專家認為,從錯位競爭的角度考慮,花生是我國傳統的優勢油料作物,保障我國食用油供給安全,花生可以擔當起振興油料挑大梁的主角。
9月18~19日,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在河南省安陽市召開“全國花生高產高效生產技術交流會”,來自中國農科院油料所、河南省農科院、山東省花生研究所、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等單位的專家學者,以及全國15個花生主產省(區、市)的農業技術推廣單位和部分花生高產創建縣共80多人參加了會議。與會代表參觀了河南省滑縣花生高產創建萬畝示范片和花生“超生寶”植物營養調節劑試驗示范田,聽取了有關油料專家就花生產業、育種、栽培、加工、貿易等方面內容所作的報告,交流了有關花生生產情況和花生高產創建經驗。
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曾衍德巡視員出席會議并做重要講話,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夏敬源主任主持會議并做會議總結。曾衍德巡視員分析了全國食用油供給形勢,對花生在油料中的地位和作用給以了充分肯定,并指出為推動花生生產發展,國家已將花生納入全國食用植物油發展規劃之中,農業部正在爭取花生良種補貼政策、計劃擴大花生高產創建規模。同時,希望有關部門通過加強花生新品種選育和新技術推廣等方面的科技創新,充分發揮花生高產、高含油量、高效的優勢,讓小花生為提高我國油料自給率做出大貢獻。
保障食用油安全花生地位凸顯
據了解,近幾年來我國油料供求矛盾日益突出,油料消費增長遠遠高于生產的增長。據統計,我國人均食用植物油消耗量從1978年1.6公斤上升到2007年15.5公斤,上升了近10倍,并仍呈增長態勢,我國食用植物油60%依賴進口原料或直接進口食用原油。目前在國內油料作物中,除花生凈出口外,其他油料、油脂進口量均呈上升趨勢。我國傳統油料作物大豆在國外轉基因大豆沖擊下不斷萎縮,從1995年以前凈出口國,到2000年開始成為世界最大的進口國。
中國農科院油料所副所長廖伯壽研究員在“中國花生產業發展現狀與展望”的報告中談到花生在保障植物油供給中的優勢時說,我國花生生產規模大,常年種植面積7000萬畝,約占全球20%;單產220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近兩倍;總產1400萬噸,居世界首位,約占全球的40%;總產居國內油料作物首位,占48%。花生的種植效益高,單位面積產量高,價格較高,單位面積收益高于多數農作物,花生是主產區農民現金收入的重要來源,在農業經濟發展中地位突出。我國花生種植業產值600億元左右,在大宗農作物中躍居第五位,居油料作物首位。花生產油效率高,含油量46%~56%,平均51.3%,已培育出含油量超過62%的育種材料,提高的潛力大。花生平均單位面積產油量是大豆的4倍或油菜的2倍左右。我國花生油年產量230萬噸,是國產植物油的第二大來源。在國內油料作物中,花生種植面積僅次于油菜和大豆,但總產一直位居全國油料作物之首。我國是世界最大的花生出口國,年出口60~80萬噸,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上升到近50%,在大宗油料作物中的國際競爭力最強。

花生要達到高產必須技物結合。在河南省滑縣花生高產創建萬畝示范片區現場,河北省邯鄲市亞星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黃愛書(左一)正在向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主任夏敬源(右二)與參會代表介紹“花生超生寶”植物營養調節劑的增產效果。
花生發展潛力巨大
有關專家提出,我國油料生產必須堅持立足國內,爭取到2020年國產食用植物油占國內總消費量的比重從目前的40%達到67%左右。
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續提高和膳食結構的不斷改善,植物油尤其是優質植物油的需求量不斷上升。現有花生油固定消費人群對花生油的年需求量約300萬噸,生產量僅230萬噸,缺口近30%。以花生為原料的食品需求量也不斷上升,目前需求總量約1800萬噸,而生產量為1400萬噸,缺口達400萬噸以上。預計到2020年,全國花生油需求量將達到350萬噸以上,加上食用花生消費需求的不斷增長,花生原料需求量將達2100萬噸以上,即需要在目前生產能力的基礎上增長40%以上,因此花生的消費潛力巨大。
專家預計,到2015年我國花生平均畝產達到250公斤以上是有潛力的。從總產看,到2015年,在種植面積恢復到7500萬畝和畝產達到250公斤的前提下,全國花生總產可從目前的1400萬噸提高到1875萬噸。
花生產業存在的問題突出
花生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主要表現在生產發展不夠平衡,扶持政策不夠有力,技術支撐不夠到位,產業運作不夠協調。
據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2008年統計,全國花生畝產最高的省份達到280.7公斤,而最低的省份僅為97公斤,地區之間發展極為不平衡。
雖然國家對農業給予了許多優惠的政策和增加了大量的投入,但與其他作物相比,與花生在國家社會發展中的地位相比,花生得到的優惠政策及相應的投入明顯不足。主要表現在: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等其他糧食作物已有的政策一直沒有惠及到花生,導致花生優良新品種推廣速度緩慢;缺少針對花生的最低保護價收購、優質優價政策,市場價格容易大起大落。
花生優良新品種選育方面成果還不多,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不健全,技術棚架嚴重。
由于受我國管理體制的制約,科研、生產、銷售與加工分塊設置,產前、產中、產后脫節現象嚴重,雖然近年來有所改善,但之間的條塊限制仍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河南省滑縣花生高產創建萬畝示范片區,采用機械化收獲花生,一天可以收30畝,比人工收獲可提高效率30倍。推廣機械化收獲是達到花生既高產又高效的主要手段。
發展花生的基本思路確定
全國農技推廣服務中心主任夏敬源表示,現在是下大力氣發生花生的時候了。由該中心撰寫的《關于加快我國花生產業發展的調研報告》中提出,花生發展的總體思路是穩定種植面積,著力提高單產,努力改善品質,不斷增加總產,保障質量安全,提高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按照布局區域化、品種專用化、種植輕型化、生產標準化、運作產業化的發展方向,到2015年,花生種植面積增加到7500萬畝,單產提高到250公斤,含油率提高到55%,良種覆蓋率提高到50%以上,科技貢獻率提高5個百分點,技術到位率提高10個百分點。
北方花生主產區以油用、出口型花生為主,種植面積從3500萬畝提高到4000萬畝,產量從900萬噸提高到1100萬噸;長江流域花生主產區以食油兼用型為主,面積從1800萬畝提高到2000萬畝,產量從400萬噸提高到480萬噸;華南花生產區以食用型為主,面積從900萬畝提高到1000萬畝,產量從150萬噸提高到250萬噸。
總的技術路線是以優勢花生產業帶為單元,以花生高產高效為目標,以優良品種為主線,集成關鍵技術,組裝技術模式,創新推廣方法,堅持良種良法配套、農藝農機結合、生產技術與工程技術并重、產量與質量協調、堅持行政與技術互動。
夏敬源主任在總結講話時強調,各級農技推廣部門要深化認識、堅定信心,加快推進花生高產高效技術集成創新與推廣應用;要理清思路、突出重點,科學推進花生高產高效技術集成創新與推廣應用;要強化措施、協同攻關,合力推進花生高產高效技術集成創新與推廣應用。他要求各級農技推廣部門要切實強化油料生產中的錯位競爭理念,充分挖掘花生的優勢與潛力,振奮精神、扎實工作,為全面推進我國花生產業又好又快發展,促進全國油脂有效供給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三農在線 記者 梅隆 文并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