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優9019、皖稻77、皖稻125、皖稻153、皖稻185、K優52,一個個優質、高產、抗病的水稻新品種橫空出世……省農科院 “水稻遺傳改良及產業化”創新團隊成立兩年來,團隊成員充分發揮各自技術特點,優勢互補、協同配合、聯合作戰,著力解決水稻遺傳、改良、抗病、耐儲藏等技術難題,以系列創新成果向社會交出了滿意答卷。
“團隊強調分工合作、集成創新,改變了傳統研究單兵作戰、勢單力薄的缺點,既能調動每一位成員的積極性,又符合現代科學發展規律。 ”省農科院院長、團隊帶頭人楊劍波如是說。作為我省首批確立的“115”產業創新團隊之一,“水稻遺傳改良及產業化”創新團隊由一名帶頭人和五位助理組成。 “這個團隊,對水稻項目研究統一規劃和組織,并整合了全院水稻優質高產、品種選育、抗病蟲害、轉基因技術、耐儲藏性能研究等多方面人才資源。 ”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副所長、團隊成員之一的羅志祥告訴記者。
對于六個人的團隊來說,如何才能達到“1+5>6”的效果?這得靠明確分工、合作共贏。兩年來,該團隊先后承擔國家“973”計劃前期研究專項、省科技攻關項目等多個國家級、省級重點項目,并帶動12名研究員、18名副研究員、13名博士、18名碩士參與49個國家及省級各類項目的研發。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兩年中,通過密切配合,團隊成功育成水稻新品種8個,其中1個已經通過國家審定。 2007年和2008年,團隊的“協優9019的選育與應用研究”、“優質、豐產、抗病中秈稻新品種選育及應用”兩項成果,分別獲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在水稻分子育種方面,團隊也取得諸多進展,分子育種新組合皖稻185,畝產高達681.2公斤。此外,團隊還利用轉基因和分子輔助育種手段,創制了抗白葉枯病、耐高溫等多基因聚合新種質資源100余份。“這些研究可以把水稻的有利性狀快速結合在一起,解決傳統育種周期長、隨機性大、不夠精確等多種難題。”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所長、團隊成員之一的李澤福介紹道。
科研的最終目的,在于惠及民眾。團隊在積極開展水稻科研攻關的同時,十分重視科技成果產業化工作。兩年來,該團隊與安徽華安種業有限公司等單位合作,在省內外示范推廣皖稻125、皖稻153等水稻新品種、新組合400萬畝以上,增加經濟效益3.6億元。針對不同品種特性,團隊還配套推廣水稻“稀、長、大”栽培、直播等大批新技術,培訓基層技術骨干1000余人次,發放技術明白紙2000多份,受到農民群眾熱烈歡迎。目前,在全國種植的水稻兩系中秈組合中,我省選育的中秈雜交組合推廣面積占70%以上。
《安徽日報》2009年9月5日A2版 本報記者 桂運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