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癥狀 世界各地普遍發生,是向日葵重要病害,大流行年份減產40%-80%。葉片、葉柄、莖稈、葵盤等部位染病后都可形成鐵銹般狀孢子堆。葉片染病,初在葉片背面出現褐色小皰是病菌夏孢子堆,表面破裂后散出褐色粉末,即病原菌的夏孢子,后病部生出許多黑褐色的小皰,即病菌冬孢子堆,散出黑色粉末,即冬孢子,發生嚴重的致葉片早期干枯。 | |
|
|
病原 Puccinia helianthi Xchw. 稱向日葵柄銹菌,屬擔子菌亞門真菌。性子器生于葉兩面,圓形,黃色群生。銹子器杯狀,群生于葉背,大小21-28×18-21(μm)。夏孢子堆主要生在葉背,圓形至橢圓形,大小1-1.5mm,具2個芽孔。冬孢子堆在葉背面形成,褐色至黑褐色,大小0.5-1.5mm。冬孢子橢圓形至長圓形,兩端圓,分隔處稍縊縮,大小40-54×22-29(μm),柄無色,長約110(μm)。單主寄生,0,Ⅰ,Ⅱ,Ⅲ葉上生。主要為害向日葵、小花葵、菊芋、狹葉葵、暗紅葵等。 |
|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寒冷地區病菌以冬孢子在病殘體上越冬。翌年條件適宜時,冬孢子萌發產生擔孢子侵入幼葉,形成性子器,后在病斑背面產生銹子器,器內銹孢子飛散傳播,萌發后也從葉片侵入,形成夏孢子堆和夏孢子,夏孢子借氣流傳播,進行多次再侵染,接近收獲時,在產生夏孢子堆的地方,形成冬孢子堆,又以冬孢子越冬。南方溫暖地區病菌在多年生向日蘚或菊芋上以菌絲越冬,越冬后繁殖進行再侵染。該病發生與上年累積菌源數量、當階段后,雨季來的早,可進行多閃重復侵染常引致該病流行。目前,按國際統一命名系統已發現北美1、2、3和4號生理小種,將其分別描述為0、2、1和1、2小種。我國內蒙古向日葵繡病流行區巴盟、包頭市、呼和浩特市主要為1、2、3號生理小種,其中3號小種占60%-90%,是內蒙古繡病流行的優勢小種,2號小種占10%-20%。用3號小種測定內蒙古地區生產上使用的向日葵栽培種,土右三道眉、低列多維克、派改1號、內雜1號、內雜2號、食葵1-3號均呈感病型反應。生產上種植中熟品種及食用葵易發病。7-8月份多雨發病重。 防治方法 (1)盡快選育抗3號小種的食用葵或油葵抗病品種。(2)加強前期管理,及時中耕,合理施用磷肥。(3)藥劑拌種 用25%羥銹寧可濕性粉劑100g干拌50kg種子,可減輕發病。(4)發病初期噴灑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或50%萎銹靈乳油800倍液、50%硫磺懸浮劑300倍液、25%敵力脫乳油3000倍液、25%敵力脫乳油4000倍液加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加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30%因體石硫合劑150倍液、12.5%速保利可濕性粉劑3000倍液,隔15天左右1次,防治1次或2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