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癥狀 又稱“芝麻公”。我國1980年在廣東發現。染病植株矮化,葉片變小叢生,節間縮短,花柄拉長,花瓣轉綠,柱頭伸長,長出葉子,病株不能結實。損失率39%左右。 | |
|
|
病原 M10稱類菌原體。在電鏡下觀察病株韌皮部篩管細胞中可見到球形、橢圓形菌體,大小190-970nm。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傳毒介體據印度研究是一種葉蟬(Orosius albicictus)。病原能為害芝麻屬的其他種和芥屬及豬尿豆屬植物。該病發生傳毒葉蟬數量、種群密度、播期有關。播期早、葉蟬密度高易發病。 防治方法 (1)國外用甲拌磷或久效磷顆粒劑進行土壤處 |
|
理,結合噴灑異狄氏劑,可抑制該病擴展。(2)種植抗病品種 如印度的Te103、E1036、Si1002、Si2556 | |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