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癥狀 該病為害棉鈴。病菌只侵染棉鈴,致全鈴受害。鈴殼初淡褐色,全鈴發軟,后鈴殼呈棕褐色,僵硬多不開裂,鈴殼表面密生突起的小黑點即病菌分生孢子器。發病后期鈴殼表面布滿煤粉狀物,棉絮腐爛成黑色僵瓣狀。 | |
|
|
病原 Diplodia gossypina Cooke稱棉色二胞,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器黑色,埋生于表皮下,頂端有孔口。分生孢子梗細,不分枝。分生孢子橢圓形,初無色,單胞,成熟時黑褐色,雙胞,大小14.4-29.44×9.6-14.0(μm)。有性態Physalospora gossypina Stev.稱棉囊孢殼(棉黑果病菌),屬子囊菌亞門真菌。子囊座叢生,黑色,大小250-300mm。子囊90-120μm,子囊孢子單生,無色,大小24-42×7-17(μm)。 |
|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殘體上越冬。翌年條件適 宜,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黑果病菌是引起棉花爛鈴的初侵染病原之一。黑果病發生的溫度范圍較寬,對濕度要求很高。雨量大發病重。棉鈴傷口多,如蟲傷、機械傷、灼傷等可誘發黑果病大發生。 防治方法 (1)盡可能避免棉鈴損傷,及時防治鈴期害蟲。(2)及時摘除剝曬病鈴。(3)發病初期噴灑1∶1∶200倍式波爾多液或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