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癥狀 主要為害塊莖及根部,有時莖也可染病。塊莖染病初在表皮上現針頭大的褐色小斑,外圍有半透明的暈環,后小斑逐漸隆起、膨大,成為直徑3?5mm不等的“疤斑”,其表皮尚未破裂,為粉癡的“封閉疤”階段。后隨病情的發展,“疤斑”表皮破裂、反卷,皮下組織現桔紅色,散出大量深褐色粉狀物(孢子囊球),“疤斑”下陷呈火山口狀,外圍有木栓質暈環,為粉痂的“開放皰”階段。根部染病于根的一側長出豆粒大小單生或聚生的瘤狀物。 | |
![]() |
病原 Spongospora subterranea (Wallr.)La8erh.稱粉痂菌,屬鞭毛茁亞門真菌。粉癡病“疤斑”破裂散出的褐色粉狀物為病菌的休眠孢子囊球(休眠孢子團),由許多近球形的黃色至黃綠色的休眠孢子囊集結而成,外觀如海綿狀球體,直徑19?33um,具中腔空穴。休眠孢子囊球形至多角形,直徑3.5?4.5um,壁不太厚,平滑,萌發時產生游動孢子。游動孢子近球形,無胞壁,頂生不等長的雙鞭毛,在水中能游動;靜止后成為變形體,從根毛或皮孔侵入寄主內致病。游動孢子及其靜止后所形成的變形體,成為本病初侵染源。 |
|
防治方法 (1)嚴格執行檢疫制度,對病區種薯嚴加封鎖,禁止外調。(2)病區實行5年以上輪作。(3)選留無病種薯,把好收獲、貯藏、播種關,剔除病薯,必要時可用2%鹽酸溶液或40%福爾馬林200倍液浸種5分鐘或用40%福爾馬林200倍液將種薯浸濕,再用塑料布蓋嚴悶2小時,晾干播種。(4)增施基肥或磷鉀肥,多施石灰或草木灰,改變土壤pH值。加強田間管理,提倡高畦栽培,避免大水漫灌,防止病菌傳播蔓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