癥狀 該病在北方及臺灣發生普遍,雜交高粱較嚴重,華中、西南也有發生。主要為害葉鞘,也可為害葉片。發病后在近地面的莖稈上先產生水浸狀病變,后葉鞘上產生紫紅色與灰白色相間的病斑。在生育后期或天氣多雨潮濕條件下,病部生出褐色菌核。該病也可蔓延至植株頂部,對葉片造成為害。發病重的植株提早枯死。莖基部葉鞘染病初生白綠色水浸狀小病斑,后擴大成橢圓形、四周褐色、中間較淺的病斑。葉片染病呈灰綠色至灰白色云狀斑,多數病斑融合成虎斑狀,致全葉枯死。濕度大時葉鞘內外長出白色菌絲,有的產生黑褐色小菌核。
病原 Rhizoctonia solani Kuhn AG-l-IA和AG-5兩個菌絲融合群,據華北分離AG-1-IA菌絲融合群占77%,AG-5菌絲融合群占l9.2%,AG-4占3.8%。有性態為Thanatephoruscucumeris (Frank) Donk.稱瓜亡革菌,屬擔子菌亞門真菌。菌絲生長溫限7?40℃,適溫26?32℃。菌核在26?32℃和相對濕度95%以上時,經10?12天即可萌發產生菌絲。菌絲生長適宜pH5.4?7.3。相對濕度高于85%時,菌絲才能侵入寄主。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防治方法 參見玉米紋枯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