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東北三省及內蒙古高粱栽培區無霜期短,年平均氣溫低,年度間溫度和霜期變化很大,一般每4?5年出現一次低溫年,常使高粱因低溫冷害而減產。受害程度黑龍江最重,吉林次之,遼寧較輕,內蒙古、河北、山西北部,有些年份也有發生。經測定生產上>10℃的活動積溫低于2400℃為低溫年,低于2250℃則為嚴重低溫年。2401?2550℃為平年指標,高于2550℃為豐年指標。低溫冷害出現機率略具規律性,一般2?4年發生1次,20年中平均3.5年發生1次。低溫大致可分4種類型:一是常年低溫型。二是低溫干旱早霜型。三是低溫多雨寡照型。四是干旱早霜型。其中低溫干旱早霜型受害最重,對高粱來說是屬于延遲性冷害。溫度或熱量是影響高粱生長發育的主要因素,>10℃的活動積溫越高且持續時間越長,對高粱生長發育越有利,其產量相應提高。
防治方法 防止延遲型低溫冷害措施:(1)選用早熟高產良種。(2)采用地膜覆蓋栽培技術。(3)適時播種,促使高粱幼苗及時出土。(4)提倡施用酵家菌漚制的堆肥,增施有機肥。高粱對肥料要求很高,增施有機肥及速效磷肥,不僅高產,而且能促進早熟,尤其是磷肥效果更為明顯。(5)加強田間管理,出苗后及時疏苗、定苗,鏟除雜草,深松耕地。特別是低洼易澇地,地溫低,可采用壟作臺田,提高地溫。雨后及時排除田間積水,促進生長發育。(6)其他方法 參見玉米低溫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