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萌發出土生成紅色子座和子座柄,內生子囊,形成子囊孢子。麥類作物開花時,子囊孢子借風雨、混蟲傳播至小花上侵害,約經7天產生蜜露狀粘液。粘液內有大量分生孢子,可借昆蟲、雨點濺灑等傳播,15天左右形成菌核,子房變成麥角。菌核成熟后落入土中越冬,成為第二年初侵染源。麥類作物花期長、外穎開張大,發病較重。花期多雨、潮濕條件對發病有利。春季土壤濕潤,對菌核萌發有利。麥類作物易發生麥角病順序為:黑麥>小黑麥>大麥>硬粒小麥>普通小麥>燕麥。
防治方法 (1)選用無病(麥角)的種子。如果麥種中混有菌核,可用20%?30%鹽水汰選。(2)深翻麥地,使菌核不能萌發。(3)與非禾本科作物輪作。清除麥田內外野生寄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