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學名 Stenchaetothrips biformis(Bagnall)屬纓翅目,薊馬科。廣布全國各稻區。 寄主 南方為害水稻,北方為害小麥、大麥、野燕麥、李氏禾、玉米等禾本科植物。 為害特點 成、若蟲以銼吸式口器挫破葉面吮吸汁液,致受害葉產生黃白色微細色斑,葉尖兩翼向內卷曲,葉片發黃,分蘗初期受害早的苗朽住不長,發根緩慢,分蘗少或無,嚴重的成團枯死。受害重的晚稻秧田常成片枯死似火燒狀。穗期受害主要為害穗苞,揚花期進入穎殼里為害子房,破壞花器,形成癟粒或空殼。 | ||
|
|
形態特征 雌成蟲體長1.2一1.4mm,體褐色至黑褐色,觸角第2節端部和第3至第4節色淡,前翅灰色。頭近正方形,單眼前鬃長于單眼間鬃,單眼間鬃位于單眼三角形連線外緣;復眼后鬃4根,B1、B:長于單眼間鬃。觸角7節,第3、4節著生叉狀感覺錐,第5節外側有1個,第6節外側有3個,內側有1個簡單感覺錐。前胸背板明顯長于頭部,或約于頭長相等,后角各具2根長鬃,后緣有3對短鬃。前翅狹長向端部變尖,有2條縱脈,上脈基鬃4+3根,端鬃3根,下脈鬃11?13根;中、后胸腹板內叉骨均無刺。腹部2?7背 | |
|
板后緣具不規則櫛齒,第8腹背板后緣梳毛完整,但中部梳毛短小。雄成蟲體長1.1?1.2mm,體色同雌。腹部3?7節腹板具腺域。腹端鈍圓。卵腎形,長約0.26mm,寬0.1mm,初產白色透明,后變淡黃色。若蟲共分4齡。一齡體長0.3-0.4mm,乳白色,觸角直伸頭前方,無單眼及翅芽。二齡體長0.5一1mm,淡黃綠色,特征同1齡。三齡又稱前蛹,體長0.8一1.2mm,淡黃色,觸角向頭的兩側伸展,單眼模糊,翅芽短。四齡又稱蛹,體長0.8?1.3mm,淡黃色,觸角折向頭、胸背面,單眼3個明顯,翅芽長達第6至第7腹節。 | ||
|
|
| |
|
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 早稻秧出苗前及時鏟除田邊、溝旁雜草和枯葉,減少越冬蟲源。(2)施足基肥和葉面肥,促秧苗早返青、早分蘗,適時曬田、擱田,提高耐蟲能力。對已受為害的田塊,應追施氮磷鉀速效肥,促進稻苗生長。(3)藥劑防治的策略是狠抓秧田,巧抓大田,主防若蟲,兼防成蟲。及時噴灑2.5%保得乳油2000一2500倍液或20%吡蟲啉(康福多)濃可溶劑2500?4000倍液、20%丁硫克百威乳油2000倍液、10%除盡乳油2000倍液、1.8%愛比菌素乳油2000倍液,也可噴灑25%雙硫磷或殺螟松乳油500倍液或5%銳勁特膠懸劑每667m2 20ml對水噴霧。此外還可施用3%呋喃丹顆粒劑,667m2 1.5kg,與濕潤細土20kg拌勻,播種時撒在秧板上,拌后塌谷,使藥劑均勻分布在土層內,持效期較長。此外也可在栽秧的當天撒在本田內,效果也很好。 | ||






和稻直鬃薊馬成蟲背面.jpg)
腹面.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