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組織有關專家,在山東省東營市現代農業示范區中農東營耐鹽作物研究基地開展耐鹽大豆新品系“中黃357”大面積現場觀摩與實收測產活動。
本次測產的示范方面積為500畝,在土壤鹽分含量2.4‰~4.4‰的田塊中,實收20.25畝,經過現場收割、稱重和測算,測產專家組宣布,“中黃357”畝產達到287.13公斤,在鹽堿地條件下展現了良好的豐產性和適應性。
測產專家組認為,“中黃357”攜帶重要的耐鹽基因GmSALT3,耐鹽堿特性突出,在測產中產量表現亮眼,增產增收效果顯著。
在我國,鹽堿地是重要的后備耕地資源。黃淮海濱海鹽堿區為我國重要的夏大豆生產潛力區,該區農作物以一年兩熟為主,大豆的前茬作物為小麥,但因地表含鹽量高、板結嚴重,易造成缺苗斷壟,嚴重影響該區大豆單產的提升。
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吳存祥研究員表示,此次“中黃357”的優異表現主要得益于配套的“覆秸抑鹽”技術。該技術通過前茬小麥秸稈全田均勻覆蓋,減少土壤水分蒸發,抑制鹽分在土壤上層的聚集;秸稈同時防止降雨對土壤表面的拍擊,有效降低了板結發生,顯著提升大豆出苗質量。未來將結合“中黃357”等耐鹽堿品系,以“覆秸抑鹽”技術為核心,集成鹽堿地的中小粒品種、種衣劑包衣、側深施肥等關鍵技術,形成黃淮海鹽堿地夏大豆“覆秸抑鹽”生產技術,為有效挖掘和利用黃淮海地區鹽堿地資源、提升區域大豆產能提供科技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