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辦公室關于《陜西省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修訂)》公開征求意見的通知
各有關單位及個人:
為進一步加強農作物品種全鏈條管理,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辦法》有關規定,參照《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國家級)》,結合我省實際,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辦公室組織有關專家對玉米、小麥、水稻、大豆品種審定標準進行了修訂。現公開征求意見,如有意見建議,請于2025年11月20日前以書面形式向陜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辦公室反饋。
聯系人:鄭祥博 電話:029-86520445
地址:西安市未央區鳳城三路1號
郵編:710018
附件:1.陜西省玉米品種審定標準(修訂)(征求意見稿)
2.陜西省小麥品種審定標準(修訂)(征求意見稿)
3.陜西省水稻品種審定標準(修訂)(征求意見稿)
4.陜西省大豆品種審定標準(修訂)(征求意見稿)
陜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辦公室
2025年10月22日
附件1
陜西省玉米品種審定標準(修訂)
(征求意見稿)
1 基本條件
1.1 抗病性
1.1.1 籽粒用玉米品種
陜北渭北春播區:莖腐病、穗腐病田間自然發病和人工接種鑒定均未達到高感。
關中夏播區:莖腐病、穗腐病、小斑病田間自然發病和人工接種鑒定均未達到高感。
陜南春播區:莖腐病、穗腐病、紋枯病、大斑病田間自然發病和人工接種鑒定均未達到高感。
除達到上述要求外,不同玉米區品種還應對以下抗病性進行鑒定。
陜北渭北春播區:絲黑穗病、大斑病、灰斑病。
關中夏播區:大斑病、南方銹病、彎孢葉斑病、瘤黑粉病。
陜南春播區:灰斑病、小斑病、南方銹病。
1.1.2 青貯玉米品種
陜北渭北春播區:莖腐病、大斑病、灰斑病田間自然發病和人工接種鑒定均未達到高感;其它葉斑病田間自然發病未達到高感。
關中夏播區:莖腐病、小斑病、彎孢葉斑病、南方銹病、大斑病田間自然發病和人工接種鑒定均未達到高感;其它葉斑病田間自然發病未達到高感。
陜南春播區:莖腐病、紋枯病、大斑病、小斑病、灰斑病田間自然發病和人工接種均未達到高感;其它葉斑病田間自然發病未達到高感。
除達到上述要求外,不同玉米區品種還應對以下抗病性進行鑒定。
陜北渭北春播區:絲黑穗病。
關中夏播區:瘤黑粉病。
陜南春播區:南方銹病。
1.1.3 鮮食甜玉米品種、糯玉米品種
陜北渭北春播區:瘤黑粉病、絲黑穗病、大斑病、灰斑病田間自然發病未達到高感。
關中夏播區:瘤黑粉病、矮花葉病、小斑病、大斑病田間自然發病未達到高感。
陜南春播區:瘤黑粉病、大斑病、小斑病、紋枯病、灰斑病田間自然發病未達到高感。
1.1.4 爆裂玉米品種
莖腐病、穗腐病田間自然發病和人工接種鑒定均未達到高感。
除達到上述要求外,還應對以下抗逆性狀進行鑒定:絲黑穗病、瘤黑粉病。
鑒定病害及抗性要求由玉米專業委員會根據生產發病情況作相應調整。
1.2 生育期
關中夏播區:每年區域試驗生育期平均比對照品種不長于1.0天,或收獲時的水分不高于對照。
陜北渭北春播區:每年區域試驗生育期平均比對照品種不長于2.0天,或收獲時的水分不高于對照。
當區試對照品種進行更換時,由玉米專業委員會對相應生育期指標作出調整。
1.3 抗倒伏性
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倒伏倒折率之和平均分別≤8.0%,且倒伏倒折率之和≥10.0%的試驗點比例不超過20%。
1.4 品質
普通玉米品種籽粒容重≥720克/升,粗淀粉含量(干基)≥69.0%,粗蛋白質含量(干基)≥8.0%,粗脂肪含量(干基)≥3.0%。
1.5 真實性和差異性(SSR分子標記檢測)
同一品種在不同試驗年份、不同試驗組別、不同試驗渠道中DNA指紋檢測差異位點數應當<2個。申請審定品種應當與已知品種DNA指紋檢測差異位點數≥4個。
2 分類品種條件
2.1 高產穩產品種
區域試驗產量比對照品種平均增產≥5.0%,且每年增產≥3.0%,生產試驗比對照品種增產≥2.0%。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增產的試驗點比例≥60%。
2.2 綠色優質品種
2.2.1 抗病品種:田間自然發病和人工接種鑒定所在區域鑒定病害均達到中抗及以上。
2.2.2 適宜機械化收獲籽粒品種
關中夏播區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籽粒含水量≤28%,陜北渭北春播區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籽粒含水量≤23%,且兩個生態區達標的試驗點占全部試驗點比例≥60%。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倒伏倒折率之和≤5.0%,且抗倒性達標的試驗點占全部試驗點比例≥70%。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產量比同類型對照增產≥3.0%,且每年達標的試驗點占全部試驗點比例≥60%。
2.3 特殊類型品種
2.3.1 糯玉米(干籽粒)、高油、優質蛋白玉米、高淀粉玉米品種
產量:區域試驗產量比對照品種平均增產≥3.0%,生產試驗比對照品種增產≥2.0%。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增產的試驗點比例≥60%。
抗倒性: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倒伏倒折率之和≤10.0%。
品質:糯玉米(干籽粒):直鏈淀粉(干基)占粗淀粉總量比率≤2.00%。高油玉米:粗脂肪(干基)含量≥7.5%。優質蛋白玉米:蛋白質(干基)含量≥8.00%,賴氨酸(干基)含量≥0.40%。高淀粉玉米:粗淀粉(干基)≥75.0%。
2.3.2 青貯玉米(不包括糧飼兼用)品種
生物產量:收獲時參試品種生物產量(干重)比青貯玉米對照品種平均增產≥5.0%,每年區域試驗增產試驗點率≥60%。
品質:整株粗蛋白含量≥7.0%,中性洗滌纖維含量≤40%,淀粉含量≥30%。
抗倒性:倒伏倒折率之和平均≤8.0%,且倒伏倒折率之和大于等于10.0%的試驗點比例≤20%。
2.3.3 鮮食甜玉米、鮮食糯玉米品種
產量:鮮果穗產量平均比對照相當或略減(減產≤3.0%)。
品質:外觀品質和蒸煮品質評分不低于對照(85.0分)。
抗倒性:每年平均倒伏倒折率之和≤15.0%。
2.3.4 爆裂玉米品種
產量:比對照品種平均增產≥3.0%,增產試驗點率≥60%。
品質:膨化倍數,爆花率,籽粒顏色。
2.3.5其他特殊品種:由育種者向省審定委員會辦公室提出審定標準申請,經專業委員會審議通過后執行。
3 其它規定
對試驗田間綜合表現差或有嚴重缺陷的品種,經專業委員會現場鑒評,可直接淘汰。
附件2
陜西省小麥品種審定標準(修訂)
(征求意見稿)
1 基本條件
1.1 抗病性
渭北旱地品種類型區:條銹病非高感,其他鑒定病害:白粉病、葉銹病和黃矮病。
關中灌區品種類型區:條銹病、赤霉病達到中感及以上;或條銹病非高感,且赤霉病、白粉病、葉銹病、紋枯病非全高感。
陜南小麥品種類型區:條銹病達到中抗及以上,且白粉病、葉銹病、赤霉病和紋枯病非全高感。
1.2 抗倒伏性
每年區域試驗倒伏程度≤3級,或倒伏面積≤40.0%的試驗點比例≥70%。
1.3 抗寒性
抗寒性鑒定,或試驗田間表現,越冬死莖率≤20.0%。如遇極端天氣,對照品種越冬死莖率>20.0%時,申請審定品種越冬死莖率不超過對照品種。
1.4 生育期
不超過安全生產和耕作制度允許范圍。
渭北旱地品種類型區、陜南小麥品種類型區全生育期不長于對照3.0天;
關中灌區品種類型區全生育期不長于對照2.0天;
當省區試對照品種進行更換時,小麥專業委員會可對生育期指標作出相應調整。
1.5 品質
分強筋、中強筋、中筋和弱筋四類,各項品質指標要求都可以滿足強筋的為強筋小麥;其中任何一個指標達不到強筋的要求,但可以滿足中強筋的為中強筋小麥;其中任何一個指標達不到中強筋要求的為中筋小麥;達不到弱筋要求的也為中筋小麥。
1.6 真實性和特異性(SSR分子標記檢測)
同一品種在不同試驗年份、不同試驗組別、不同試驗渠道中DNA指紋檢測差異位點數應當≤2個。申請審定品種應當與已知品種DNA指紋檢測差異位點數≥4個。
2 分類品種條件
2.1 高產穩產品種
水地品種:審定品種與對照同為常規品種或雜交品種且同等級品質,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產量比對照增產≥3.0%,且每年增產≥2.0%,生產試驗產量比對照增產≥2.0%;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增產≥2.0%的試驗點比例≥60%。
申請審定品種為雜交種中筋品種,對照品種為常規中筋品種,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產量比對照增產≥8.0%,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增產≥8.0%的試驗點比例≥60%。
旱地品種:抗旱性鑒定等級為3級的品種,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產量比對照增產≥3.0%,且每年增產≥2.0%,生產試驗產量比對照增產≥2.0%;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增產≥2.0%的試驗點比例≥60%。抗旱性鑒定等級為4級的品種,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產量比對照增產≥3.0%,且每年增產≥3.0%,生產試驗產量比對照增產≥3.0%;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增產≥3.0%的試驗點比例≥60%。
2.2 綠色優質品種
2.2.1 抗赤霉病品種:品種抗性鑒定結果為中抗及以上品種。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產量比對照增產≥0.0%,且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增產≥0.0%的試驗點比例≥60%。
2.2.2 節水品種:節水指數區域試驗第一年大于≥1.2,且兩年平均≥1.2,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產量比對照增產≥0.0%,且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增產≥0.0%的試驗點比例≥60%。
2.2.3 節肥品種:在比常規施肥量減少20%以上試驗條件下,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產量比常規施肥量的對照增產≥0.0%,且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增產≥0.0%的試驗點比例≥60%。
2.2.4抗旱品種:抗旱性鑒定等級為1級的品種,每年區域試驗產量比對照減產≤5.0%,且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減產≤5.0%的試驗點比例≥60%;抗旱性鑒定等級為2級的品種,每年區域試驗產量比對照減產≤3.0%,且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減產≤3.0%的試驗點比例≥60%。
2.2.5抗穗發芽品種:小麥抗穗發芽性檢測結果陜南麥區達到高抗級別,關中灌區達到中抗及以上級別,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產量比對照增產≥0.0%,且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增產≥0.0%的試驗點比例≥60%。
2.2.6 優質品種:滿足下述各項相關指標要求的強筋、中強筋和弱筋小麥為優質品種。
強筋小麥:粗蛋白質含量(干基)≥14.0%、濕面筋含量(14%水分基)≥30.5%、吸水率≥60%、穩定時間≥10.0分鐘、最大拉伸阻力Rm.E.U.≥450、拉伸面積≥100cm2。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產量比對照減產≤5.0%,且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減產≤5.0%的試驗點比例≥60%。
中強筋小麥:粗蛋白質含量(干基)≥13.0%、濕面筋含量(14%水分基)≥28.5%、吸水率≥58%、穩定時間≥7.0分鐘、最大拉伸阻力Rm.E.U.≥350、拉伸面積≥80cm2。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產量比對照增產≥0.0%,且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增產≥0.0%的試驗點比例≥60%。
中筋小麥:粗蛋白質含量(干基)≥12.0%、濕面筋含量(14%水分基)≥24.0%、吸水率≥55%、穩定時間≥3.0分鐘、最大拉伸阻力Rm.E.U.≥200、拉伸面積≥50cm2。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產量比對照增產≥3.0%,且每年增產≥2.0%,生產試驗產量比對照增產≥2.0%;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增產≥2.0%的試驗點比例≥60%。
弱筋小麥:粗蛋白質含量(干基)<12.0%、濕面筋含量(14%水分基)<24.0%、吸水率<55%、穩定時間<3.0分鐘。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產量比對照增產≥0.0%,且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增產≥0.0%的試驗點比例≥60%。
2.3 特殊類型品種
2.3.1 彩色小麥:除白色、黃色、紅色之外的其他籽粒顏色。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產量比對照增產≥3.0%,且每年增產≥2.0%;生產試驗產量比對照增產≥2.0%,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增產≥2.0%的試驗點比例≥60%。
2.3.2 耐鹽堿小麥:耐鹽性鑒定結果為不低于3級的品種。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產量比對照增產≥3.0%,且每年增產≥2.0%,生產試驗產量比對照增產≥2.0%;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增產≥2.0%的試驗點比例≥60%。
其它特殊類型品種,由育種者向省審定委員會辦公室提出審定標準申請,經專業委員會審議通過后執行。
3 其他規定
對試驗田間綜合表現差或有嚴重缺陷的品種,經專業委員會現場鑒評,可直接淘汰。
附件3
陜西省稻品種審定標準(修訂)
(征求意見稿)
1 基本條件
1.1 抗病性
品種稻瘟病綜合抗性指數≤6.0,穗瘟損失率最高級≤7級。
除達到上述要求外,還應對白葉枯病、紋枯病、稻曲病抗性進行鑒定。
1.2 生育期
不超過安全生產和耕作制度允許范圍,全生育期不長于對照品種5.0天。
1.3 結實率
品種結實率≥70%的試驗點比例≥70%。
1.4 抗倒性
正常年份,倒伏程度≥3級(倒)且倒伏面積≥30.0%的試驗點比例≤30%(因自然災害導致嚴重倒伏的試驗點除外)。
1.5 真實性和差異性(SSR分子標記檢測)
同一品種在不同試驗年份、不同試驗組別、不同試驗渠道中DNA指紋檢測差異位點數應當<2個。申請審定品種應當與已知品種DNA指紋檢測差異位點數≥3個。
2 分類品種條件
2.1 高產穩產品種
審定品種與對照同為常規稻或雜交稻,與對照同等級品質,當年產量均比對照品種增產≥4.0%,當年增產試驗點比例均≥65%。比對照品質差的品種,當年產量比對照品種增產≥5.0%,當年增產點比例≥75%。
雜交稻作對照品種的常規稻品種,每年區域試驗及生產試驗產量比照第一款,比對照品種增產幅度相應降低2個百分點。
常規稻作對照品種的雜交稻品種,每年區域試驗產量比照第一款,比對照品種增產幅度相應增加3個百分點。
2.2 綠色優質品種
2.2.1品種分類
2.2.1.1抗病品種:稻瘟病抗性達到中抗及以上。
2.2.1.2優質品種:品質達到《食用稻品種品質》(NY/T 593-2021)優質食用稻標準2級及以上等級。
2.2.2 產量指標
2.2.2.1抗病品種:稻瘟病抗性達到中抗及以上且與對照同等級,當年產量比對照增產≥3.0%,當年不減產試驗點比例≥65%;達到中抗及以上但低于對照,當年產量比對照品種增產≥5.0%,當年不減產試驗點比例≥65%;達到中抗及以上且優于對照,當年產量比對照減產≤0.0%。
2.2.2.2 優質品種:審定品種與對照同為常規稻或雜交稻,品質達到部標1-2級且與對照同等級,當年產量比對照增產≥3.0%,當年不減產試驗點比例≥65%;達到部標2級但低于對照,當年產量比對照增產≥5.0%,當年不減產試驗點比例≥65%;達到部標2級且優于對照,當年產量比對照減產≤2.0%;達到部標1級且優于對照,當年產量比對照減產≤5.0%。
品質未達到優質的年份,產量指標按照高產穩產品種的要求。
2.2.2.3 綠色優質品種:稻瘟病中抗及以上,且品質達到部標2級并優于對照的品種,當年區域試驗比對照減產≤5.0%;稻瘟病中抗及以上,且品質達到部標1級并優于對照的品種,每年區域試驗比對照減產≤7.0%。
2.3 特殊類型品種
2.3.1耐鹽(堿)品種:可以在鹽(堿)濃度0.3%以上的鹽堿地生長,且畝產可達到400公斤以上的品種。
2.3.2有色稻:糙米為紅、紫、黑等有顏色的水稻品種,除透明度外,其余指標參照高產穩產品種和綠色優質品種。
2.3.3其他特殊品種:由育種者向省審定委員會辦公室提出審定標準申請,經專業委員會審議通過后執行。
3 其它規定
對試驗田間綜合表現差或有嚴重缺陷的品種,經專業委員會現場鑒評,可直接淘汰。
附件4
陜西省大豆品種審定標準(修訂)
(征求意見稿)
1基本條件
1.1抗病性
大豆花葉病毒病抗性:人工接種鑒定,對弱致病優勢株系抗性級別達到中抗及以上,對強致病優勢株系抗性級別達到中感及以上。
大豆灰斑病抗性:人工接種鑒定,品種抗性級別達到中感及以上。
大豆炭疽病抗性:人工接種鑒定,品種抗性級別達到中感及以上。
大豆根腐病抗性:田間自然發病,品種抗性級別達到中感及以上。
其它病害:非高感級別。
1.2生育期
陜北渭北春播大豆區兩年區域試驗生育期平均結果,比對照品種晚熟≤4.0天;關中、陜南夏播大豆區兩年區域試驗生育期平均結果,比對照品種晚熟≤7.0天。
當對照更換時,生育期指標由大豆專業委員會作相應調整。
1.3品質
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粗脂肪和粗蛋白質含量之和≥59.5%。
1.4底莢高度
品種底莢高度≥8.0厘米。
1.5一致性和真實性
同一品種在不同試驗年份、不同試驗組別、不同試驗渠道中DNA指紋檢測差異位點數≤2個,申請審定品種與已知品種DNA指紋檢測差異位點數≥4個。
2 分類品種條件
2.1 高產穩產品種
申請審定品種與對照同為常規品種或雜交品種時,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產量比相應對照增產≥5.0%,且每年增產≥3.0%,生產試驗平均產量比相應對照增產≥3.0%。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增產試驗點比例≥65%。
申請審定品種為雜交品種而對照為常規品種時,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產量比對照增產≥8.0%,且每年增產≥5.0%,生產試驗平均產量比常規品種對照增產≥5.0%。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增產試驗點比例≥65%。
2.2 高油品種
兩年區域試驗粗脂肪平均含量≥22.0%,且單年≥21.0%。申請審定品種與對照同為常規品種或雜交品種,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平均產量比相應對照品種增產≥0.0%;申請審定品種為雜交品種而對照為常規品種,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平均產量比相應對照品種增產≥5.0%。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增產試驗點比例≥65%。
2.3 高蛋白品種
兩年區域試驗粗蛋白質平均含量≥45.0%,且單年≥43.0%。申請審定品種與對照同為常規品種或雜交品種,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產量比常規對照品種增產≥0.0%;申請審定品種為雜交品種而對照為常規品種,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平均產量比常規對照品種增產≥5.0%。
2.4 特殊類型品種
菜用大豆品種:采收鮮莢食用的品種。
耐鹽(堿)品種:具有耐鹽(堿)特性的品種。
彩色籽粒品種。籽粒顏色除黃色以外的其他品種,其他要求同高產穩產型品種。
其它特殊類型品種,由育種者向省審定委員會辦公室提出審定標準申請,經專業委員會審議通過后執行。
3 其他規定
對試驗田間綜合表現差或有嚴重缺陷的品種,經專業委員會現場鑒評,可直接淘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