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6日,2025年國家水稻新品種核心展示示范觀摩會開幕式現場。
9月16日,金秋時節,稻浪飄香。在全國秋糧豐收在望的關鍵時節,由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以下簡稱全國農技中心)主辦、湖南省種子管理服務站等單位承辦的“國家水稻新品種核心展示示范觀摩活動暨品種試驗培訓班”16日在湖南長沙開幕。
上午9時,在隆平稻作公園舉行了活動開幕式。全國農技中心黨委書記張曄、中國工程院院士柏連陽、湖南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馬艷青、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黨委書記許靖波等領導、專家,與來自全國各省(區、市)種業管理機構、品種試驗組織單位、國家水稻品種審定委員會委員等人齊聚一堂,共同見證這場水稻種業的“大檢閱”。
張曄指出,去年全國糧食產量首次躍上1.4萬億斤新臺階,其中稻谷突破4000億斤大關、占比近三成。今年夏糧減產,但早稻單產歷史性突破400公斤臺階,湖南達411.5公斤、穩居全國第一,為全年糧食豐收奠定基礎。據農情調度顯示,今年我國秋糧面積13.2億畝左右,比上年增加300多萬畝,長勢總體正常偏好,奪取全年糧食連增有基礎、有條件、有信心。
張曄強調,本次活動是落實種業振興行動和農業農村部《關于加強農作物品種全鏈條管理的若干措施》(“二十條新舉措”)的重要舉措,聚焦長江中下游水稻育種創新成果,集中展示了一批高產優質、抗逆廣適、宜機化的水稻新品種。我國水稻種植面積達4.35億畝,畝產477公斤,比全球平均高出約160公斤。本次集中展示的豐碩成果,正是我國水稻育種創新能力持續提升的體現。

與會人員觀摩展示品種。
開幕式最后,中國工程院院士柏連陽宣布本次國家水稻新品種核心展示示范觀摩活動正式開幕。與會領導和代表隨后移步展示田,進行現場觀摩與深度交流。田疇間,各具特色的水稻品種長勢喜人,穗粒飽滿,展現了長江中下游水稻育種的生機與潛力。
下午的活動議程聚焦深度交流與能力提升。在中國水稻研究所研究員楊仕華、方福平,中國農科院作科所研究員徐建龍、農業農村部植物新品種測試(廣州)分中心研究員徐振江等權威專家的引領下,參會代表圍繞“我國水稻品種新變化與相關建議”“水稻產業形勢與發展趨勢”“水稻重要農藝性狀的分子改良”“水稻品種DUS測試及EDV制度實施概況”等核心議題展開專題研討與培訓,旨在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隆平稻作公園示范水稻田。
本次由全國農技中心精心組織的活動,不僅是一次新品種的集中展示評價,更是一次凝聚共識、推動行業發展的關鍵舉措。它集中展示了長江中下游稻區在水稻育種創新領域的實力與成果,并通過強化核心展示評價,深化產學研協同,為推進水稻種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平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