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省煙臺市舉辦的首屆中國(山東)現代高效農業科技博覽會上,青島農業大學(以下簡稱“青島農大”)張玉梅教授團隊的“‘青麥11號’生產經營權轉讓推廣”成果榮獲山東省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典型案例一等獎,該品種此前以100萬元生產經營權轉讓給兩家企業。“青麥11號”的成功背后,是青島農大小麥育種團隊數十年接續攻關抗旱耐鹽品種的科研歷程。
針對干旱頻發、土壤鹽堿化加劇及相關小麥品種緊缺的現狀,張玉梅團隊于2015年育成“青麥11號”。該品種先后通過山東省和國家審定,適宜山東、河南、河北、山西、陜西等5省旱肥地種植。“青麥11號”屬冬性中早熟品系,幼苗半匍匐、分蘗力強,株型較緊湊、抗倒性好,品質達中強筋標準,在青島市平度市持續干旱、一水未澆的條件下畝產超650公斤,東營市鹽堿地試種超500公斤,因抗旱耐鹽性突出獲多家種業企業青睞。
青島農大的小麥抗逆研究可追溯至20世紀70年代,當時該校育種前輩創建“降低播量,培育壯苗,依靠分蘗成穗”的高產栽培模式,實現小麥畝產過千斤。20世紀80年代中期,面對大量耕地無灌溉條件、旱地小麥產量低的問題,張玉梅團隊轉向旱作農業研究,通過栽培技術將旱地小麥畝產從100多公斤提升至300~400公斤,但隨即遭遇了“天花板”。
對此,該校小麥育種專家林琪教授認為:“原有的小麥品種多是適合水澆地的品種,只有培育出真正適宜旱地的小麥品種,再加上旱作栽培管理技術,才能實現進一步高產。”于是,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林琪團隊轉向抗旱品種選育,通過雜交育種、回交育種等方式,先后育成“青麥6號”“青麥7號”等品種。“青麥6號”適合旱薄地,在無人工灌溉條件下多次創下高產紀錄。
“青麥6號”以抗旱為目標培育,其耐鹽性發現源于意外。林琪團隊2011年在桓臺縣和青島市即墨區鹽堿地小范圍試種“青麥6號”,產量超出預期。2013年,該品種入選“渤海糧倉科技示范工程”,在濱州市沾化區土壤鹽分含量0.3%的鹽堿地畝產449.01公斤,高于同期山東省小麥平均畝產的402公斤。2014年,“青麥6號”在東營市中度鹽堿地畝產達538.1公斤。截至目前,“青麥6號”及其配套栽培技術在東營鹽堿地累計推廣10余萬畝,凈增產2000余萬公斤,凈增效益7800余萬元,在全國旱地鹽堿地累計推廣3000多萬畝,新增經濟效益30多億元。
未來,張玉梅團隊將深入研究“青麥11號”抗旱耐鹽分子機理,明確參與干旱或者鹽脅迫響應的分子機理,建立高產栽培技術并加快推廣;同時搜集篩選優異種質資源,采用常規育種與現代分子育種技術結合,選育更多突破性新品種。“青麥11號”受讓企業計劃通過“公司+基地+農戶”模式,3年內推廣種植300萬畝,力爭使其成為國家小麥主導品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