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術概述
花生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改變傳統以基肥為主的施肥方式,根據花生需求進行灌水施肥,可以實現按需供水供肥。該技術通過滴灌將水和肥料直接輸送給根系,有利于根系的吸收,提高肥料利用率,減少肥料用量,實現養分均衡供應,提高產量和質量。試驗結果表明,應用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較傳統灌溉方式節水30%~50%,產量增加15%以上。該技術模式適用于華北地區有水澆條件的花生種植區域。
二、整地播種與管道鋪設
(一)播種時間
連續5天5厘米地溫穩定通過15℃后開始播種,一般適宜播種時間為4月25日至5月15日。
(二)機械播種
選用能夠一次性完成起壟、播種、鎮壓、鋪設滴灌帶、噴施除草劑、覆膜、覆土等工序的播種機。起壟幅寬85厘米,壟面寬度55厘米,壟上種植2行花生,行距30厘米,播種深度2~3厘米;滴灌帶鋪設到壟上中間位置,鋪設時使滴灌帶光滑的一面與地膜接觸;滴灌帶卷軸要轉動靈活,放帶松緊適宜,避免通水后滴灌帶遇冷收縮,造成滴灌帶與供水管道連接脫落。

(三)播種密度
單粒播種密度為14000~16000穴/畝,雙粒播種密度為8000~10000穴/畝。
(四)管道鋪設
一般采用干管—支管—滴灌帶三級分流灌溉模式,主管選用直徑為90~110毫米的PVC(聚氯乙烯)管(地下埋管)或相同規格的PE(聚乙烯)軟管(地上鋪管),支管選用直徑為50毫米的PE膠管或直徑為60毫米的PE軟管。滴灌帶可選用單翼迷宮式滴灌帶或者內鑲式滴灌帶,內徑16毫米,滴頭間距30厘米,滴頭流量1.5~2.0升/時,工作壓力0.05~0.10兆帕,滴灌帶應符合GB/T19812的要求。上述兩種滴灌帶鋪設方便,價格較低,不可重復使用。

三、水肥管理
播種完成后即滴灌澆水,以后應分別在始花期和結莢期遇旱滴灌澆水。滴水定額一般為300~450米³/公頃,保水性好的壤土采用較小的定額,保水性較差的沙壤土采用較大的定額。澆水周期受氣候、土壤相對含水量變化等影響較大,根據土壤相對含水量變化來決定何時澆水。在澆水周期內沒有有效降雨的條件下,苗期澆水周期為20~30天,花針期澆水周期為20天,結莢期澆水周期為15天,飽果成熟期澆水周期為20天。
一般推薦畝滴灌施肥總量為N9.5~12.5千克、P?O?9.0千克、K?O1.5千克、CaO2.5千克。在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施肥總量相等的條件下,分別在播種期、始花期和結莢期施肥效果最好、產量最高。在確定施肥時期后,在滴灌的同時將相應量的肥料通過施肥設備輸入滴灌管道。一般選擇在滴灌中后期開始施肥,施肥結束后應繼續滴水不少于30分鐘,以保證肥料充分滲透到耕層,防止因肥料過分集中在花生根系附近而造成燒根。一般鉀肥宜在苗期和花針期施用,鈣肥宜在結莢期施用。

四、化學調控
噴施生長調節劑能顯著降低植株高度、增加花生產量。畝用量不變,兩次噴施比一次噴施增產顯著。在初花后20天和初花后35天噴施壯保安和多效唑能降低主莖高度8.45~11.04厘米,降低側枝長10.17~13.80厘米,增產13.08%~20.50%。因此,高肥水田塊有旺長趨勢且植株高度達到30厘米時,葉面噴施生長抑制劑。如每畝用壯飽安可濕性粉劑20克或15%多效唑可濕性粉劑20克,兌水30千克葉面噴施,施藥后10~15天植株高度達40厘米時可再噴施一次。
五、其他配套措施
播種的同時噴施芽前除草劑,如每畝用96%精異丙甲草胺乳油45~60毫升或用90%乙草胺乳油80~100毫升或用50%仲靈?乙草胺兌水30千克,均勻噴灑到表層土壤。除草劑的使用應符合GB4285和GB/T8321的要求。
花生生長后期葉部病害尤其是葉斑病、網斑病較易發生,造成花生早衰、落葉,因此葉部病害防治是花生高產的又一關鍵技術。噴施殺菌劑對花生葉斑病的防治效果顯著,其中500克/升苯甲?丙環唑、300克/升苯甲?丙環唑、325克/升苯甲?嘧菌酯和60%唑醚?代森聯的防治效果較好,防效60.11%~69.30%,增產23.74%~34.77%。

六、應用案例
近年來,在河北多地開展了花生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示范應用。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示范區應用該模式后,全生育期滴灌澆水量為70米³/畝,比常規田節水33.33%。滴灌施肥量為N10.9千克、P?O?7.3千克、CaO3.5千克,對照田畝施肥總量為N15千克、P?O?12千克、CaO6千克。滴灌示范田節省化肥用量34.24%,經測產花生產379.5千克,增產15%。河北省石家莊市鹿泉示范區應用該模式后,全生育期滴灌澆水總量80米³/畝,對照田澆水總量為165米³/畝,節水51.5%。滴灌施肥總量為N9.65千克、P?O?1.78千克、K?O2.33千克、CaO3.11千克;對照施肥總量為N16.08千克、P?O?2.97千克、K?O3.89千克、CaO5.19千克。滴灌示范田節省化肥用量40%,經測產花生產420.4千克,增產15.1%。
作者:河北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韓鵬 郭明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