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新銳恒豐研究院
2025年5月23-25日,中國種業領域的年度盛會-第六屆前沿分子育種共性技術研討會盛大召開,來自全國各地29個省、直轄市、自治區,193家單位/院校的近400位育種家、科學家、產業專家、業內精英等頂尖專家齊聚一堂。
圍繞傳統育種經驗傳承、種質資源高效評價、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基因編輯靶向優化等前沿主題,展開深入交流。此次大會不僅集中展示了我國育種技術最新突破,更勾勒出未來農業科技發展的路線圖。以下為您全面梳理各位重磅嘉賓的精彩報告,洞察未來農業的“芯科技”。本次研討會由博瑞迪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與湖北洪山實驗室聯合主辦。
開幕式-致辭
本次研討會由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資深研究員、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徐云碧作開幕式發言。

他系統回顧了前五屆大會的發展歷程,并對本屆大會的主題與特色進行了深入解讀。他指出,經過多年的持續推動,“動植物分子育種共性理論、共性技術、共性平臺”這三大核心理念,已經在育種領域形成廣泛共識,為農業科技融合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他強調,動植物育種“分久必合”,當前正是推動動植物遺傳育種深度融合的關鍵時期。面對日益復雜的生物育種挑戰,動植物領域的科研專家、技術團隊應進一步加強交流協作,實現優勢互補、技術互通、平臺共建,共同推進關鍵技術的轉化與落地。
他特別提到:破解科研與產業之間的“最后一公里”問題,是實現種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而動植物育種領域的攜手并進,正是推動這一過程提速、提效的關鍵抓手。
共性技術論壇-專家報告
“環境組學”上熱搜:忽略E因素,論文或少5分!
來自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中國農科院作科所的徐云碧研究員帶來了一場耳目一新的報告:《環境組學與分子育種》。他指出,當下許多遺傳研究成果中,環境變量(E)往往被邊緣化,成為育種效率提升的“盲區”。
早在2016年,他就提出“環境型鑒定”概念,并創新構建了“環境型鑒定五環圖”,用來精準刻畫基因在不同環境下的表達狀態。他強調:環境組學不僅重新定義了G×E互作,更是育種走向精細化管理的基石。無論作物、動物還是微生物育種,環境組學都大有可為。

他還幽默地調侃:“別忘了E,論文影響因子或許能多加5分!”引得全場共鳴與掌聲。這句“學術金句”也再次點燃了對環境因子的關注熱潮。
破解多性狀遺傳的“密碼本”:張勤教授帶來LGC模型新突破
山東農業大學張勤教授在《局部遺傳相關模型用于多性狀/多群體基因組選擇》報告中,提出了破解復雜性狀遺傳相關的新路徑。

他指出,基因多效性使得多個性狀之間存在顯著遺傳關聯,傳統“單性狀選育”已難以滿足現代育種的要求。為此,張教授團隊引入LAVA算法,精準估算“局部遺傳相關”(LGC),并據此構建兩種新型GS模型。結果顯示:這兩類LGC模型在不同性狀中展現互補優勢,顯著提高了多群體的預測準確率。張教授也強調,未來需繼續優化LGC算法,以推動精準育種邁上新臺階。
育種也要“工程化”?博瑞迪打造分子育種“流水線”
博瑞迪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張嘉楠研究員以《博瑞迪工業化分子育種技術體系發展》為題,分享了分子育種技術從“實驗科學”向“工程化應用”的轉變趨勢。他指出,基因型檢測是分子育種的核心入口。博瑞迪通過建設農業CRO平臺,提供高效、低成本的基因分型服務,滿足大規模商業化育種的需求。在技術創新方面,博瑞迪開發了快速多重PCR等新平臺,加快了分子檢測流程。目前,已成功服務80個抗南方銹病玉米自交系改良項目,獲得客戶高度認可。

張嘉楠直言:分子育種的產業化瓶頸在于“落地應用場景不足”。博瑞迪愿做“鏈接器+加速器”,推動場景創新,助力分子育種真正走進田間地頭。
轉基因產業升級窗口期已至,政策紅利只給有準備的人
面對糧食安全挑戰,北京大北農副總裁安喜榜帶來犀利觀點:《國內外轉基因產業化應用進展》。他指出,預計到2030年,我國轉基因玉米種植面積將突破5億畝。而在當前階段,亟需破除“低質量轉化體問題,杜絕“回交應付”行為。他強調:“要像制造芯片一樣嚴謹育種”。

他提出四大建議:聚焦高質量平臺;強化質量管理;提前布局“庇護所”;推動產業并購與技術協同。目前,大北農已在全國建立13個“豐脈農場”,集成測試、展示與培訓功能,為轉基因作物的產業化做好“最后一公里”準備。
畜禽育種全面轉向“全產業鏈+AI智能化”
全國畜牧總站首席專家劉丑生研究員深刻剖析《我國畜禽遺傳資源保護與種業發展概況》,指出畜禽育種正步入“智能化+全鏈條”時代。

報告中,他特別強調FCR(飼料轉化率)選育是關鍵突破口。同時,基因組選擇已從科研走向常規應用,多組學與人工智能育種正在孕育新一輪科技革命。他的論點為傳統畜禽育種向高效、精準、智能升級提供了明確方向。
植物技術論壇-專家報告
油菜育種怎么做?從基因組塑性看“設計育種”
中國農科院油料所劉勝毅研究員的報告《多倍體油菜基因組塑性、進化與設計育種技術研究》,將目光投向多倍體作物這一特殊群體。

他指出,基因組的不對稱進化隱藏著作物性狀塑性的奧秘。團隊通過構建油菜泛基因組,解析DNA變異—基因表達—性狀表現三者間的因果鏈條,成功發掘多個關鍵育種基因。更具突破性的是,團隊提出“基因組設計育種”理念,探索按需“搭積木式”培育品種的新路徑,令人眼前一亮。
2代出一個新品種?“單倍體技術”讓玉米育種坐上“高鐵”
中國農大陳紹江教授帶來的《單倍體技術與制育一體化同步改良》報告,再次刷新人們對育種周期的認知。通過克隆MTL和DMP兩個關鍵基因,團隊構建出一套高效、可移植的誘導體系,將傳統8代選育壓縮為2代,效率提升近4倍。

更令人振奮的是,該平臺已拓展至水稻、小麥、番茄等十余種作物,并集成DH技術+基因編輯、無融合生殖、SPT等多種“加速器”,引領育種進入“快準聯動”新時代。
“超大樣本+新算法”,劉海嵐教授打造西南玉米新模式
四川農大劉海嵐教授在《超大樣本全基因組選擇計算理論及其在西南玉米育種中的實踐》報告中,分享了一套融合大數據與地方生態的育種新范式。

團隊設計了64620個組合,依托HE模型和9套算法,實現精準預測。最終篩選出的XL8242展現卓越配合力,有望成為新一代西南玉米骨干親本。該研究不僅展示了算法育種的強大潛力,更為區域農業提供可借鑒的技術路徑。
水稻抗病蟲育種向“平臺化+產業化”邁進
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公司楊遠柱研究員帶來的《雜交水稻抗病蟲分子育種進展及未來展望》指出,目前抗病蟲品種占比仍然偏低,尤其抗白葉枯病與稻飛虱品種稀缺。

團隊通過產學研一體化平臺、工廠化分段育種與70萬份樣本年鑒定流程,構建高通量抗性檢測體系。至今已育成雙抗品種22個,并實現4個落地推廣。截至2023年,抗病蟲品種累計推廣面積達2000萬畝,為國家節約農藥4.13萬噸,增產72億公斤,顯示出顯著的綠色價值與戰略意義。
“中國酶”打破專利封鎖,未米生物打造精準育種引擎
未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許潔婷總裁以《基因編輯精準育種平臺發展和應用》為題,系統展示了其從核心工具酶、到再生系統、再到功能位點篩選的完整平臺體系。自主研發的“CasY7”編輯酶打破海外專利壁壘,在玉米、西瓜等作物上實現高效編輯。

目前,已育成多種“高蛋白、早熟、抗病”玉米新材料,廣受種業頭部企業認可。精準育種正在成為保障糧食和蛋白安全的“新引擎”。
聚焦蛋白自給,大豆育種迎來“芯升級”
東北農大田慧霖博士以《大豆蛋白質含量調控網絡構建與分子聚合育種》為題,揭示了我國在蛋白含量選育方面的技術攻關。

陳慶山院長帶領團隊精準定位關鍵基因hssp1,顯著提升蛋白含量,并開發20K液相芯片,融合全基因組選擇與AI算法,實現一站式育種升級。面對大豆82%依賴進口的嚴峻現實,這項研究為打破“卡脖子”困局提供了有力支撐。
“中國棉花”的進化之路:從T2T到MAGIC群體
浙江大學趙汀研究員報告《棉花全基因組選擇育種理論與技術》,展示了棉花從基因組解析走向精準育種的全過程。

他指出,優異基因多來自美棉和早期引進材料。通過構建MAGIC群體,定位115個關鍵性狀位點,推動新疆高產優質棉花的選育進程。這一系列進展為中國棉花智能育種注入新動能,也為其他作物提供可復制經驗。
育種科技浪潮來襲,種業革命已經開始!
本次大會匯聚了種業領域的“最強大腦”,呈現了一場兼具深度與廣度的思想盛宴。從“環境組學”到“精準編輯”,從“工業化分子育種”到“AI輔助芯片育種”,一幅全面進化的現代育種圖景正在徐徐展開。
可以預見:未來的農業,不只是“靠天吃飯”,而是“靠算力吃飯”;不只是經驗育種,更是科學、工程與大數據融合的新紀元。
中國種業的春天,已悄然到來。
(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