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津市優質農產品開發示范中心基地內,30萬盤采用秸稈基質的棚室育小站稻秧苗綠意盎然。這些秧苗可滿足2萬畝水稻種植需求,標志著天津小站稻科學育秧技術進入規模化應用階段。
與傳統露天營養土育秧不同,天津重點推廣的棚室基質育秧技術實現了“車間化生產”。該技術以秸稈等農業廢棄物為原料,經20余道生化工藝制成含緩釋肥、保水劑的全營養基質,配合智能溫控大棚,使播種效率提升3倍,出苗整齊度達98%。“現在就像工廠流水線作業,每天能完成5000盤標準化育秧。”基地技術負責人李翔表示,相比傳統方式,新技術每畝節省人工成本120元,減少取土4立方米。
天津市農業發展服務中心推廣研究員鄭愛軍介紹,水稻基質育秧技術通過改變育秧材料,實現了水稻育秧技術的省種、省肥、省藥、省工、省事,促進水稻早育秧、早插秧、早分蘗,提高稻米的品質和農業生產效益。
我國水稻育秧環節每年產生超千萬噸級營養土需求,而天津基質育秧技術模式將秸稈利用率提升至85%,為全國水稻產區提供可復制的綠色解決方案。目前該技術已在黑龍江、江蘇等水稻主產區建立示范點。
“基質育秧不僅破解了勞動力短缺難題,更構建起‘秸稈-基質-糧食’的生態循環鏈。”天津市優質農產品開發示范中心主任、研究員于福安指出,天津作為北方水稻科技創新的“試驗田”,其棚室集約化育秧經驗有利于提升水稻生產機械化、標準化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