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露地蔬菜全程機械化綠色生產與加工觀摩研討會在山東省煙臺市萊陽市召開。會議由國家大宗蔬菜產業技術體系機械化研究室、黃淮海片區及煙臺綜合試驗站聯合主辦,來自農業科研機構、龍頭企業及合作社的代表齊聚一堂,圍繞農機農藝融合、加工產業鏈延伸等議題展開深入探討。
觀摩會現場,一系列先進的農業機械裝備成為亮眼的“主角”。智能葉菜收獲機穩步前行,一排排菠菜便瞬間被前端的上下兩層割刀齊根切斷,經輸送帶傳入車后的塑料筐內,整個過程行云流水;精量電動播種機駛過之處,平整土地上即刻呈現出6列深淺均勻、用于精準放置小種子的凹型土穴……
“我們的精量電動播種機利用風機轉動產生真空負壓,將種子吸附在吸種盤上,實現一穴一粒的精量播種,能定量播種菠菜、生菜、油菜、上海青等蔬菜。”南通省力機電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吳亦鵬介紹,該設備不僅能在前期節省種子用量,還可減少后期人工間苗環節,實現葉菜全程機械化自動播種。經測算,通過精量播種,每畝地可節省成本超300元,切實為種植戶降本增效。
全國首臺蔬菜新能源無人化作業平臺亮相引發全場關注。這臺由北京市農林科學院信息技術研究中心研發的50馬力純電動拖拉機采用雙電機驅動,動力強勁,最高可達90馬力。其搭載無人駕駛、AI作業模塊,可輕松實現旋耕、犁耕、滅茬、開溝、起壟、運輸等全無人化作業。
“我們成功攻克了路徑規劃、機具懸掛、地塊無人行駛、避障以及轉彎掉頭等技術難題。”國家大宗蔬菜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北京市農林科學院信息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吳華瑞表示,該平臺集成激光雷達和北斗模塊,具備夜間無障礙作業能力,且僅需充電40分鐘,就能持續高效作業5~8小時,為露地蔬菜生產注入強勁“智能動力”。
露地蔬菜機械化近年來發展迅速,已經基本實現了撒肥、整地、播種、采收等環節的全程機械化。但國家大宗蔬菜產業技術體系機械化研究室主任、沈陽農業大學教授孫周平告訴記者:“有些環節還需要提高,例如種植標準化不夠,要先有標準化才有機械化。”
針對露地蔬菜全程機械化發展,與會專家提出全面建議。從種子選育層面,呼吁加快培育適宜機械化收獲的蔬菜品種;在種植模式方面,強調蔬菜生產各環節需緊密銜接、相互匹配,構建全程高效、完整的產業體系。
近年來,隨著勞動力成本攀升、機械化水平不足等問題的凸顯,傳統蔬菜產業面臨嚴峻挑戰。作為露地蔬菜生產和加工出口大市,萊陽的蔬菜播種面積約20萬畝,擁有蔬菜出口加工企業380多家,年出口成品數量20多萬噸,迫切需要破解蔬菜產業發展瓶頸,推動出口蔬菜產業轉型升級,因此早已開啟探索之路。
2024年,白蘿卜無人農場全場景應用在此首次展示;2025年,露地葉菜類蔬菜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正式推出。如今,煙臺蔬菜產業正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加速向機械化、綠色化、品牌化方向轉型。
“作為國家大宗蔬菜產業技術體系煙臺綜合試驗站,我們的使命是整合全國優勢資源,在煙臺打造示范樣板基地。一旦試驗成功,將通過體系向全國推廣,讓‘煙臺標準’走向全省乃至全國。”國家大宗蔬菜產業技術體系煙臺綜合試驗站站長、煙臺市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所所長李濤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