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有一些菜農反映處于結果盛期的蔬菜出現了不少生理性問題,如黃葉以及徒長等。生產中,菜農們可以系統地梳理蔬菜生長過程中的管理細節,涵蓋土壤改良、施肥灌溉、溫濕度調控等方面,從而為后續問題的解決制定可行方案。
引發黃葉的原因
一是早衰造成的黃葉,一般是老葉先發黃。蔬菜進入旺盛期,生長期較長,若土壤環境不佳,根系很容易發育不良、根群小、根量不足,營養吸收能力差,而植株整體營養需求量極大,部分老葉中可移動的營養便會流向新葉,繼而出現黃化情況。
二是缺素造成的黃葉。當前棚溫適宜,蔬菜生長迅速,加之留瓜較多,所需營養也多。而在日常用肥過程中,一些人多注重大量元素的沖施,卻忽略了中微量元素的補充,或者補充方式不恰當,這就導致新生葉片因缺乏鋅、鐵等微量元素而發黃且變小。
三是根部病害造成的黃葉,如根結線蟲、根腐病等。根系是吸收營養的主要器官,一旦根系受損或發生病害,功能會下降,營養吸收受阻,蔬菜會因營養缺乏而黃葉。根部病害發生初期,生長點葉片會發黃,若遇高溫強光天氣或久陰乍晴后,植株還會表現出萎蔫現象。
養根護葉是根本
改良根系生長環境,提升根系功能是緩解蔬菜黃葉的根本。
一是確認是否有根部病害發生。當前正值根結線蟲的高發期,往年曾有根結線蟲發生的棚室,則應提早選擇合適的殺線產品進行沖施或灌根,如噻唑膦、阿維菌素或微生物菌劑,配合甲殼素等促進生根的產品一同使用,效果更佳;用藥時,菜農應結合所使用產品的持效期,科學合理地確定適宜的用藥間隔時間,以此確保用藥能夠達到理想的效果。
二是加強養根工作。若根系沒有感染病害,只是根量少,整體功能差,應均衡施肥,加強養根工作。前者既是補充營養又是改良土壤,后者是促生根系,促進營養吸收。結合近幾年的實際情況,蔬菜黃葉多與土壤鹽漬化程度高有關,因此科學施肥是改善黃葉的第一步。建議菜農進行測土,根據檢測結果合理施肥,多數情況是土壤中大量元素超標,元素間拮抗抑制了中微量元素的吸收而引發了黃葉。針對這種情況,應多沖施微生物菌劑或甲殼素、海藻酸、氨基酸等功能型產品,既能促進土壤中養分的二次吸收,又能改良土壤。
三是合理補充營養。在根系異常情況下,應結合葉面補肥,以營養型葉面肥配合氨基酸葉面肥,這樣能保證營養被快速吸收。
四是適當減少留瓜數量。篩除部分畸形花以減少留瓜數量,并隨時摘除虛枝、弱枝,減少營養消耗。
忽視夜間溫度調整
到了春季,有菜農仍延續冬季管理習慣,造成棚室夜溫偏高,導致蔬菜出現徒長,表現為莖稈細長、開花坐果少、畸形果多等現象。
春季蔬菜徒長,多是夜溫高導致的。據了解,有菜農很重視白天棚溫控制,能根據蔬菜生長溫度需求及時進行調整,但夜溫調整就比較隨意。眼下氣溫日漸升高,如果保溫過度,當夜溫高時,植株呼吸作用旺盛,有機營養消耗多,植株就會發生徒長。由于有機營養大量消耗,花芽和果實也得不到足夠營養供應,進而出現落花落果、畸形果增多,降低整體產量。
肥水用量不合理
為保證植株生長,無機養分的補充非常重要,特別是進入開花坐果期的蔬菜,肥水需求量大,大量元素水溶肥施用頻繁,若肥料用量不合理,會導致植株營養失衡,造成植株徒長問題出現。
氣溫升高后,蔬菜生長加快,土壤水分蒸發也加快,于是有菜農增加了澆水次數或者加大了澆水量,這樣容易導致植株出現徒長。
控旺應以物理措施為主
植株出現徒長,控旺應根據徒長程度,以物理措施為主,化學控旺為輔。常用的物理控旺措施是溫度調控、肥水調控,植株調控。
溫度調控主要是調控夜間溫度,根據天氣變化,白天合理通風,傍晚安排好保溫被拉放時間。降低棚內夜溫,可通過晚放保溫被或夜間留通風口解決。晴好天氣時,對苦瓜、絲瓜等喜溫蔬菜,可在棚溫降到20℃時關風,18℃時放保溫被;對辣椒、茄子等蔬菜,應適當推遲關風口的時間,可在17℃左右關風,15℃左右放保溫被。此外,也可在放保溫被前預留一個小通風口,促進通風降低夜溫。通常放保溫被后,上半夜溫度保持在18℃-20℃,下半夜溫度保持在14℃-16℃,最低溫度不低于12℃,是比較合理的。當夜間最低溫度不低于12℃時,可不放保溫被。
肥水調控即適當控制肥水用量。生長前期的蔬菜,因本身養分需求量少,且底肥施用充足,管理中可少用肥或不用肥。進入開花坐果期后,植株生長快,養分需求多,追肥應以平衡型或高鉀型肥料為主,盡量少用高氮型肥料,促進植株生殖生長,防止營養生長過于旺盛。同時注重根系養護,多施用甲殼素、海藻酸、微生物菌劑等功能型肥料,培育健壯根系。
植株調控主要指合理留果和整枝打杈。以番茄為例,一般番茄每穗留果4個左右,當番茄植株出現徒長后,可適當多留果,促進營養生長向生殖生長轉變。對茄子、絲瓜等連續坐果性強、側枝萌發能力強的蔬菜,通過適時摘心換頭抑制植株徒長,增加葉片和雌花數量,從而提高產量。
當植株徒長較為嚴重或者物理措施難以控制時,可噴施植物生長調節劑進行控旺,如使用助壯素等植物生長調節劑,可以縮短節間、減小葉片,增加葉綠素含量,促進光合產物向生殖器官運輸,提高蔬菜產量。需要注意的是,生長調節劑一定要控制好濃度,且不要連續噴施,以免控過了頭,影響蔬菜正常生長。
澆水不當易導致漚根
有菜農反映澆水過后根部病害發生特別嚴重。其實,土壤中的病原菌一直存在著,并不是因為澆水就大量增加,
為什么在澆水后病害發生最多呢?澆水過大后,土壤中氧氣缺乏,植株根系活性減弱,尤其是澆水較多、土質較黏發生漚根時,根系抗性大為減弱,土壤中的病原菌趁機完成侵染,引發病害。
澆水時,要控制好澆水量,做到水過地干,避免出現積水,保證土壤中有充足的氧氣供應維持根系所需。
蔬菜定植后,澆水是個大問題,每年都有因為菜農一次性澆水過大,導致蔬菜漚根情況的發生。因澆水不合理出現漚根,輕則導致植株長勢變弱、產量降低,重則引發嚴重的根部病害,出現大面積死棵。
(本版內容由農業科技報·中國農科新聞網記者董文蘭參考《北方蔬菜報》、全國農技推廣網等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