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日報(農村版)》;2025年05月22日 ,第 01 版,頭版
如何抗旱防病蟲害
——訪省小麥生產專家指導組專家方保停
□本報三農全媒體中心記者 劉婷婷 趙博
近期,我省部分地區大風天氣頻發,疊加持續高溫少雨,土壤水分蒸發加劇、失墑速度加快。隨著小麥生長進入抽穗揚花灌漿的產量形成最后沖刺階段,全省上下正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打響抗旱保麥攻堅戰,全力筑牢夏糧豐收根基。
4月21日,記者針對農民朋友普遍關心的抗旱防病蟲害熱點問題,專訪省農科院小麥所研究員、省小麥生產專家指導組專家方保停博士,為全省種植戶帶來及時、實用的田間管理技術指導。
記者:當前我省小麥正處于抽穗揚花期,持續高溫干旱會對這個生長階段小麥產生哪些具體影響?
方保停:抽穗揚花期是穗粒數形成的關鍵時期,持續高溫干旱會導致小花退化、花粉活力下降、授粉受精受阻,直接影響穗粒數。同時,高溫干旱會加快土壤水分散失、加速植株蒸騰,影響光合作用、籽粒灌漿,等等。
抽穗揚花期是小麥需水高峰期,在田間管理中,要根據土壤墑情澆好揚花、灌漿水。由于之前近一個半月無有效降水,導致全省麥田不同程度的干旱。不同缺水程度的麥田都要及時灌溉、補足土壤水分,一方面可以保證抽穗揚花階段的需水、保證穗粒數,另一方面可促進后期籽粒灌漿。
記者:葉片卷曲、穗發育遲緩的田塊如何緊急補救?
方保停:個別田塊前期沒有灌溉,加之近期高溫干旱,這類田塊小麥葉片已有萎蔫癥狀,已處于明顯的干旱脅迫,盡量在1至2天內完成灌溉,同時噴0.2%—0.3%磷酸二氫鉀+0.1%左右的尿素混合液(每畝50公斤),快速補充營養,減緩干旱的影響。
記者:不同墑情的麥田該如何科學灌溉?有哪些節水抗旱技術可推廣?
方保停:目前全省各地麥田均出現不同程度旱情。另據天氣預報,未來10—20天全省仍無較大降水,旱情將會進一步發展。目前,全省都要搶抓時機及時灌水補墑。
有條件的地方可采用噴灌、滴灌或者水肥一體化等高效節水灌溉模式,每畝用水量40立方米左右。大水漫灌的麥田盡量控制灌溉時長和灌溉量,降低不利影響。
拔節期灌溉充足、目前土壤墑情較好的麥田可暫不灌溉。
如果葉片出現脫肥、失綠、早衰現象,可以適當隨灌溉每畝追施尿素5—10公斤。
記者:干旱是否會加重病蟲害發生?如何通過田間管理降低復合風險?
方保停:干旱條件下會降低小麥的生長勢,降低抗病和抗蟲能力,更容易被病原菌和害蟲浸染,尤其是蚜蟲、莖基腐病等。
由于多數真菌病害(如白粉病、銹病)偏好濕潤環境,雖然目前干旱環境病害較輕,但遇降雨或灌水濕度較大時會加重發生。
目前田間管理主要以抗旱、防病蟲、促灌漿為主,通過灌溉緩解水分脅迫影響,促進小麥植株健康生長、提高抗逆性,是減災增產的重要措施。同時,以赤霉病防控為主的“一噴三防”工作是防災減災、提質增效的關鍵措施。二者統籌協調,不可偏頗。
記者:“一噴三防”技術在實際應用中需要注意哪些關鍵點?豫北與豫南地區在藥劑選擇上有何區別?
方保停:近期以防治赤霉病為主的“一噴三防”要注意窗口期,在揚花初期至盛花期之間的1—3天進行,噴后6小時內遇雨要重噴,部分蚜蟲危害較重的麥田及時適量加大殺蟲劑的噴施劑量。
豫南和豫北區域在藥劑選擇上要根據易發、多發病害進行適當調整。豫南是赤霉病、銹病高發區,要注意抽穗揚花期防治效果,及時開展第二遍防治;豫北根據田間實際病蟲發生情況進行防治,有必要的適時進行第二遍防治。
灌漿期實施以“防早衰、增粒重”為主的“一噴三防”,根據病蟲害實際發生情況加入有針對性的殺菌劑和殺蟲劑。
記者:對于已澆灌田塊,后續田間管理應特別注意哪些環節?
方保停:已澆灌田塊,要注意監測病蟲害的發生,適時進行“一噴三防”。
豫南地區關注灌漿中后期天氣,如發生降雨注意排水降漬;豫北地區要繼續關注土壤墑情,揚花15天內如墑情不足要選擇無風天氣再次小水灌溉,揚花15天后不再灌溉。
記者:無灌溉條件的麥田如何自救?
方保停:無灌溉條件的麥田可以噴施0.1%左右的腐殖酸、黃腐酸等,0.2%—0.3%磷酸二氫鉀+1%尿素,減少葉片水分流失、增強葉片抗旱性。注意均勻噴霧,早晚各一次,連續2—3天。
記者:對于晚播、管理不當等造成弱苗麥田,抗旱時需特別注意哪些管理細節?
方保停:對于晚播、管理不當等造成弱苗,加之最近高溫干旱造成成穗數不足和下部黃葉較多的麥田,應于1—2天內及時進行灌溉,補足水分,在“一噴三防”時進行葉面噴肥。
記者:豫西丘陵旱地、黃淮平原灌區等不同生態類型區,在抗旱保穗方面應當采取哪些差異化措施?
方保停:灌區要及時灌溉。豫北灌區目前正處于孕穗抽穗期,灌溉量可以大點,每畝用水40—50立方米。
豫東、豫中處于抽穗揚花期,灌溉要與赤霉病防控相結合,尤其是一些噴灌設施的麥田。
豫南已進入揚花期、灌漿期,灌溉量不宜太大,豫南往年后期降雨較大,容易造成濕害。
豫西丘陵旱地,一些沒有灌溉條件的麥田,適時噴施葉面磷酸二氫鉀、尿素和含有腐殖酸、黃腐酸鉀等的水溶性肥料,并注意加大噴水量,以減緩旱情對小麥生長的影響,穩定成穗數,增加穗粒數,促進籽粒灌漿。
記者:在本次抗旱實踐中,是否有更耐旱、抗逆的小麥品種值得推廣?
方保停:我省已選育出像“洛旱”系列的抗旱小麥品種,但多適應于旱地,在其他區域產量水平一般,沒有大面積推廣。
值得一提的是,省農業科學院研發的“小麥節水栽培技術”,通過“播前深耕+播后鎮壓+控制灌溉次數、調整灌溉時期+植物生長調節劑”農機農藝融合技術,可減少灌溉1—2次,節水達25%以上。該技術被河南省農業農村廳推薦為2024年和2025年“河南省農業主推技術”,對小麥抗旱生產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