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走進位于河南省駐馬店市西平縣老王坡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可見平整的農田集中連片,大型平移式噴灌機在麥地里緩緩移動,長達數百米的鋼架如展開的噴灌“雙翼”,大量噴頭將細密的水花均勻灑在田間,滋潤著片片麥田。“地里的噴灌機利用手機App即可操作,可以根據需要調整水流量大小、行走速度、噴頭高度和角度等。”西平縣人和鄉種糧大戶丁軍華說。
針對河南省近期氣溫日漸升高,降水量較往年偏少,正處于拔節孕穗期的小麥亟需補水的實際情況。河南省各地搶抓時機,積極組織種糧大戶、家庭農場主和“小農戶”,開動全部農田水利設施,卷盤式噴灌機、指針式噴灌機、迷宮式滴灌帶等齊上陣,加快澆灌小麥拔節孕穗“增產水”,為夏糧生產夯實基礎。
在周口市商水縣8萬畝高標準農田核心區內,田間的平移式噴灌機噴灑出朵朵水花,為小麥生長補足水分,灌溉后的麥苗顯得翠綠有勁,在該核心區內流轉2100畝土地的種糧大戶邱守先一邊用手機遠程操作灌溉設備,一邊夸贊道,“現在種地和以前不一樣了,灌溉、施肥都是智能化設備,供電公司的工作人員幫著檢查了供電設備,一切都正常,我們澆地更放心了。”
小麥要高產,肥水是關鍵。在商丘市睢縣尤吉屯鄉馬吉營村的麥田里,為加快灌溉速度,種糧大戶王紅軍正在加緊鋪設滴灌帶。“滴灌技術是將水和肥料通過管道系統直接輸送到作物根部,可以最大限度提高水肥利用率,減少資源浪費,還能有效防止土壤板結和鹽堿化。”睢縣農業農村局農技推廣研究員張中原一邊指導王紅軍進行滴灌帶鋪設,一邊說。
從滴灌帶的間距確定、鋪設方向,到與首部樞紐的連接,每一個細節張中原都耐心講解、示范。同時,詳細介紹了水肥一體化設備的操作要點,包括如何根據作物不同生長階段精準調控施肥量和灌溉量。“以前大水漫灌,費水費肥不說,還容易造成土壤板結,現在用了滴灌技術,水肥直接到根部,省水省肥省工還增產,真是一舉多得!”王紅軍高興地說。
“在澆水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澆足澆透,特別是豫中豫東地區,澆好這次孕穗水,不僅可以增加穗粒數,而且對小麥后期灌漿也十分有利。”河南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研究員毛鳳梧提醒,同時各地要加強病蟲害監測預報,科學制定防治預案,根據病蟲害發生情況,及時指導農民開展綜合防治,減輕病蟲的危害。
在新鄉市獲嘉縣位莊鄉新村村的麥田里,麥稈挺拔,麥苗碧綠,長勢喜人。獲嘉縣好收成農業服務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喜亮查看過田間小麥墑情后說,“過去澆一遍水人都要‘脫層皮’,拖著管子滿地跑,千把畝地得折騰個把月,現在備齊了噴灌、滴灌等澆水設備,1個人能管100多畝地。”幾天前,李喜亮就為所流轉的1200多畝地的小麥澆完“孕穗水”,“麥子喝飽了水才能長得壯,我準備過些天再澆一遍水,今年定能有個好收成。”
目前,河南省大部已連續1個月無有效降水,加之近期氣溫持續偏高、大風日數多,土壤失墑加快,墑情不足麥田快速發展。4月7日,河南省農業農村廳緊急下發關于切實做好抗旱澆麥的通知,督促各地要把抗旱澆麥作為當前的緊急工作來抓,并組織9個小麥“一噴三防”及抗旱澆麥工作指導組分赴全省各地,示范帶動農戶科學開展抗旱澆麥,為夏糧生產保駕護航。
據農情調度,截至4月14日17時,河南省小麥受旱面積為958.2萬畝,較4月13日減少5.7萬畝。全省各地積極組織動員農民開展抗旱澆灌,自4月1日以來,已累計抗旱澆麥3630萬畝次,較4月13日增加540萬畝次。4月14日,河南省農業農村廳召開抗旱澆麥暨“一噴三防”視頻調度會議,分析旱情發展趨勢和影響,推動小麥后期管理扎實開展。
小麥澆水有講究,農諺說,“一水晚,二水趕,三水看。”農業農村部小麥專家指導組和防災減災專家指導組顧問、河南農業大學教授郭天財介紹,拔節孕穗期的小麥根、莖、葉、蘗、穗等營養器官和生殖器官同時進入旺盛生長期,需水需肥量激增。在此期間,小麥的莖稈迅速伸長,葉片面積不斷增大,根系進一步擴展,幼穗加快分化,需要充足的水分來維持其正常生理活動,促進生長發育和產量形成,這就需要趕早澆灌拔節孕穗水,滿足此期足夠的水分需求,穩定成穗數、促進穗花發育成粒。
針對當前河南省麥田旱情持續加重的態勢,郭天財提醒,當務之急是要抓緊抓好抗旱澆麥工作,各地充分挖掘水源,利用各種水利設施和抗旱機具,廣泛動員組織農民群眾開展科學抗旱澆麥,努力做到能澆一畝是一畝,多澆一分是一分,最大限度滿足小麥生長對水分的需求;沒有水澆條件的丘陵旱地,可因地因苗制宜,適時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和含有聚谷氨酸、黃腐酸鉀等水溶性肥料,并注意加大噴水量,以減緩旱情對小麥生長的影響。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張培奇 范亞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