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李昊)4月12日,由中國農業大學國家保護性耕作研究院與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聯合主辦的全國保護性耕作技術培訓暨現場演示會在通遼市召開。
會議期間,與會人員實地觀摩了通遼市保護性耕作的現場及機具演示,聽取了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院長路戰遠關于保護性耕作中大面積單產提升技術的學術報告圍繞相關主題發表的精彩學術演講。來自各省區、高等院校、相關企業的代表分享交流了保護性耕作相關的成果以及推廣服務等方面的經驗。
全國保護性耕作技術培訓暨現場演示會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深遠意義。通遼市將以此次現場會為契機,認真聽取專家的指示要求和意見建議,認真學習借鑒各地先進經驗和成功做法,進一步完善機制、強化舉措,加大新技術集成應用、試驗示范和技術推廣力度,推動黑土地保護性耕作工作再上新臺階。
近年來,通遼市全力推進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探索出了“秸稈全量覆蓋+條耕免耕播種+水肥一體化”技術模式,創新推廣“寬窄行交替種植”“深松淺翻耦合”等12項關鍵技術,“玉米秸稈全覆蓋條耕免耕”模式入選2024年國家黑土地保護十大典型案例,推廣北斗導航無人駕駛播種機、智能監測終端等先進裝備1.2萬臺(套),帶動全市農牧業綜合機械化率達91.61%。5年來,通遼市累計實施保護性耕作面積605萬畝,建成高標準示范基地13個,帶動糧食產能提升18%,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躍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