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下旬黃淮海地區春花生進入播種階段。為進一步提升黃淮海地區春花生種植水平,促進花生產能提升和種植效益提高,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會同農業農村部花生專家指導組,結合當地氣候條件和生產實際,特提出2025年黃淮海地區春花生生產技術指導意見。
一、優化布局,選用良種
利用花生耐旱耐瘠的優勢,適度增加在淺山丘陵、“三坡地”(山坡、塘坡、灘坡)等不宜種植糧食作物的閑散地塊擴種花生。根據本區生態、生產實際選用:大果高油品種豫花9326、遠雜9847;大果高油酸花生冀花915、冀花19號、冀花21號、豫花93號、開農176開、農1715、花育910、花育9518、山花21號、宇花18;大果高產品種豫花9719、豫花25號、商花911、花育25、花育60、花育9511、山花27、濰花8號、山花9號、豐花1號;小果高油酸品種冀花11號、冀花18號、冀花572、豫花37號、豫花65號、開農71;小果高產品種豫花22號、豫花23號、遠雜6號、遠雜9307、遠雜12號、商花5號、宛花2號、駐花2號等。青枯病重病區宜選用遠雜9102、遠雜9307、豫花23號、豫花22號等抗病品種。
二、精細整地,種子處理
深松深耕與淺耕交替進行,一般2-3年深耕一次,深度30-33厘米,打破犁底層,增加活土層;淺耕深度一般20厘米左右。旋耕時,要隨耕隨耙耢,并徹底清除殘留在土內的農作物根莖、地膜、石塊等雜物,做到土松、土細、地平、肥勻、墑足,切實提高整地質量。平原低洼地塊在花生播種前挖好排水溝,或播種時預留排水溝,汛期來臨之前,挖好排水溝。花生種子剝殼后應進行篩選分級,首先將病粒、蟲粒、發芽粒、霉變粒、損傷粒和雜粒揀出;然后按大中小三類進行分級,三級淘汰,一、二級分類保存、分級播種,避免出苗不整齊和大苗欺小苗的現象。播種前應針對當地的病蟲特點選擇適宜的藥劑對種子進行拌種或包衣,以防治地下害蟲和苗期病害、蚜蟲危害。可選用邁舒平(噻蟲.咯.霜靈)、高巧(吡蟲啉)+衛福(20%萎銹靈+20%福美雙)、或適麥丹(2.4%苯醚甲環唑+2.4%咯菌腈)、或千金粒秀(吡蟲啉)+粒得豐(苯醚甲環唑)進行拌種或包衣。旱薄地或土壤中微量元素缺乏的田塊,可在播種前配合藥劑拌種添加相應營養元素。
三、適墑播種,合理密植
春播花生一般不易播種過早,特別是高油酸花生,對低溫敏感,更不適宜過早播種。普通花生為露地春播的,播期大約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地膜覆蓋的播期在4月中旬。高油酸花生適宜播期應連續5天內5厘米平均地溫穩定在18℃以上,相較于普通花生播期應適當推遲。花生播種時底墑要足,墑情不足時,應造墑播種,以利出苗和幼苗生長,適宜墑情為土壤最大持水量的60%-70%。覆膜花生不宜水分過大,以免造成爛種。播種深度一般3-5厘米。建議采用起壟種植,一般壟高為10-15厘米,壟距為80-85厘米,壟溝寬30厘米,壟面寬50-55厘米。要保持花生種植行與壟邊有12厘米以上的距離,利于花生下針。播種密度原則是肥水條件較好的地塊宜稀,旱薄地塊宜密。一般每畝種植8000-10000穴,每穴播種兩粒。整地質量和種子質量均好的情況下可單粒精播,單粒播種每畝密度13000-15000株為宜。
四、科學施肥,適時灌溉
施肥原則應以農家肥為主,化肥為輔,宜優先選用緩控釋肥和有機肥料。有條件的地方應采用測土配方施肥,無測土配方施肥條件的地方,可采取以田定產,以產定肥的辦法。一般底施化肥可選用尿素14-18公斤/畝+磷酸一銨18-22公斤/畝或過磷酸鈣50-60公斤/畝+硫酸鉀8-12公斤/畝,或養分等量的復混肥;底施有機肥可選用商品有機肥、生物有機肥、微生物肥料、土壤改良劑等,一般施用40-50公斤/畝,農用微生物菌劑施用2-5公斤/畝。開花下針和結莢期應及時旱澆澇排。露地平播和起壟覆膜種植的應注意秋澇,及時排除積水,防止爛果。
五、綠色防控,精準調控
草害防控:播后及時噴施乙草胺、異丙甲草胺和精異丙甲草胺等封閉除草,也可用滅草丹、撲草凈等防除馬唐、牛筋草、稗草、狗尾草等單子葉雜草及藜、莧、馬齒莧等部分闊葉雜草。花生出苗后,禾本科雜草發生嚴重的地塊,使用精喹禾靈、烯草酮、高效蓋草能、威霸、雙草克、禾草靈,闊葉雜草和禾本科雜草混合發生較重的地塊,使用精奎•氟磺胺、精喹禾靈+乙羧氟草醚、草克星等。
蟲害防控:在田間病蟲發生初期,及時噴施適宜的殺蟲劑、殺菌劑等進行防治。防治紅蜘蛛,可噴施阿維菌素+噠螨靈(掃螨凈)防治;苗期防治薊馬、粉虱、蚜蟲等蟲害,可噴施噻蟲胺、噻蟲嗪等新煙堿類農藥或阿維•虱螨脲等殺蟲劑;防治棉鈴蟲、斜紋夜蛾、甜菜夜蛾、斜紋夜蛾、造橋蟲等,宜在害蟲3齡之前,噴施甲維鹽、茚蟲威、氯蟲苯甲酰胺等。推廣殺蟲頻振燈、色板、性誘劑、食誘劑等誘控技術殺滅棉鈴蟲、甜菜夜蛾、蠐螬、地老虎等害蟲的成蟲,降低蟲源基數。
病害防控:葉部病害防控選用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酰羥胺、苯甲·嘧菌酯等殺菌劑在發病初期或花后35天左右葉面噴施;根腐病、莖腐病和果腐病可選用四霉素、嘧菌酯、咪鮮胺錳鹽、三唑酮等殺菌劑;白絹病可選用噻呋·戊唑醇、噻呋·吡唑酯、噻呋酰胺、氟酰胺等殺菌劑。
精準調控:在花后30-50天,主莖高30厘米左右時,葉面噴施烯效唑或調環酸鈣等控旺劑防旺長。施藥后7-10天,如果主莖高超過40厘米可再噴1次。可根據花生長勢,每畝配合噴施30%吡唑醚菌酯懸浮劑20毫升,調節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預防葉部病害。有脫肥現象時,每畝葉面噴施1%的尿素+ 0.2 %的磷酸二氫鉀水溶液30-50公斤,7天噴1次,連噴2-3次。
六、適期收獲,安全儲藏
中低產田后期如出現早衰情況(上部葉片變黃,基部和中部葉片脫落),應及時收獲,避免發芽、落果和黃曲霉毒素污染;一般田塊可在大部分莢果飽滿成熟(小果品種飽果率75%以上,大果品種飽果率65%以上)或氣溫降至15℃以下時,趁晴好天氣及時收獲并盡快晾曬或烘干干燥。莢果含水量降至10%以下后精選入庫,倉庫應控制貯藏溫濕度條件,防治貯藏害蟲,降低黃曲霉毒素污染發生風險。為提高花生品質品相,應盡量做到分品種專收專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