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河南技豐種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李繼軍博士、二級研究員
引言:2024年是極不尋常、極不平凡的一年,中國種子行業經歷了前所未有的變局,普遍種子企業面臨生存大考。兼并重組加劇,玉米種子供大于求;庫存高企、制種成本高居不下;商品糧玉米價格低,市場信心不足,銷售低迷;轉基因、基因編輯、生物合成等生物技術的應用如火如荼,將加速育種變革,品種的生命周期持續縮短,諸多因素相互交織、疊加,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力量,推動著整個種子行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行變革與升級。這場深刻的變革,已經切實地影響到了每一位種業從業者,沒有人能夠置身事外。
近期,新疆和甘肅兩地陸續公布制種價格,這一事件迅速成為種業圈內關注的焦點。一時間,各類分析與預測的文章、視頻層出不窮,大家紛紛表達自己對種業未來走向的看法。面對當前種業的嚴峻形勢,2025年玉米雜交種制種面積究竟該維持在什么水平?制種價格又應如何合理定價?接下來,筆者將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深入分析,并提出相關建議。
一、2021-2024年玉米雜交種制種回顧
1、2021-2024年制種面積、產量及區域分布

通過對表1分析可知,2021-2024年,全國雜交玉米制種面積走勢起伏,呈現出先增后減的態勢。2021-2023年期間,制種面積逐年遞增,每年大約增加100萬畝,顯示出較為強強勁的增長趨勢。盡管2024年制種面積了35萬畝的縮減,但得益于氣候條件以及種植技術等多方面因素,制種產量與2023年基本保持在相近水平,維持著相對穩定的狀態。
在單產表現上,2021年雜交玉米制種平均畝產為380.95公斤/畝。此后,受到不同年份氣候條件的影響,單產數據出現波動。2022年相較于2021年,單產減少8.35公斤/畝;2023年單產較2021年減少5.14公斤/畝;到了2024年,單產實現逆勢上揚,較2021年增產15.55公斤/畝。雖然從單產增減的絕對值來看,變化幅度并不大,然而,由于全國雜交玉米制種面積基數龐大,這種細微的單產波動在總產上被放大,導致總產呈現出更為明顯的波動幅度。

通過對表2分析可知,2021年全國玉米制種面積約273萬畝,甘肅和新疆制種面積分別約141.19萬畝和70.35萬畝,占全國制種面積分別為51.76%和25.79%,兩省合計占比77.55%,甘肅占比一半還多;到2023年,全國玉米制種面積約462.55萬畝,甘肅和新疆制種面積分別約165.46萬畝和168.74萬畝,占全國制種面積分別為35.77%和36.48%,兩省合計占比72.25%,新疆超越甘肅,成為全國最大玉米制種基地;2024年,據統計,全國玉米制種面積約428萬畝,甘肅和新疆制種面積分別約160萬畝和120萬畝,占全國制種面積分別為37.4%和28%,兩省合計占比65.4%;甘肅和新疆兩省制種面積占全國制種面積的70%左右,兩省之間在制種面積上的波動相對更為顯著,關于誰是全國第一大玉米制種省份的競爭也更加激烈,難分伯仲。
2、2021-2024年畝保產值與服務費變化趨勢

通過對表3分析可知,2020年及以前,甘肅制種費用是3300元/畝,2021年增加800元/畝,2022年繼續增加1100元/畝,2023年繼續增加200元/畝,攀升至頂峰,2024年下降200元/畝,與2022年持平;制種費用從2020年的3300元/畝增長至2023年的5400元/畝,三年增長2100元/畝,增幅達63.6%,年平均增長率達21.2%;畝保產值從2020年的2600元/畝增長到2023年的4200元/畝,三年增長1600元/畝,增幅達61.5%,年平均增長率達20.5%;服務費從2020年的700元/畝,增長到2022年的1200元/畝,增長500元/畝,增幅達41.7%,然后一直保持1200元/畝。
通過對表3分析可知,2020年及以前,新疆制種費用是2700元/畝,2021年增加600元/畝,2022年繼續增加1000元/畝,2023年繼續增加200元/畝,攀升至頂峰,2024年下降400元/畝,略低于2022年;制種費用從2020年的2700元/畝增長至2023年的4500元/畝,三年增長1800元/畝,增幅達66.7%,年平均增長率達22.2%;畝保產值從2020年的2200元/畝增長到2023年的3500元/畝,三年增長1300元/畝,增幅達59.1%,年平均增長率達19.7%;服務費從2020年的500元/畝,增長到2022年的1000元/畝,增長500元/畝,增幅達100%,2023年與2022年持平,2024年降低200元/畝。
從表3與表4中對比發現,畝保產值、服務費及總制種費用,同年對比,甘肅均高于新疆;從畝保產值看,2020年甘肅高于新疆400元/畝,2021-2024年,甘肅高于新疆均是700元/畝;從服務費用看,2020-2024年,甘肅高于新疆分別為200元/畝、100元/畝、200元/畝、200元/畝和400元/畝;從制種費用來看,2020-2024年,甘肅高于新疆分別為600元/畝、800元/畝、900元/畝、900元/畝和1100元/畝。
3、2021-2024年玉米雜交種供需形勢

通過對表5數據的深入剖析,我們能夠清晰洞察玉米雜交種市場在不同年度的供需態勢。在2021-2022年度與2022-2023年度期間,玉米雜交種市場呈現出供略大于求且稍有盈余的局面,整體上總供應量與總需求量處于相對合理的區間。2021年,新《種子法》的頒布以及《種業振興行動方案》的實施,為種業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營造出極為有利的政策環境,整個種業形勢一片向好,被業內人士形象地稱為“種業春天”的到來,這也預示著中國種業即將開啟未來十年蓬勃發展的黃金時期。
然而,到了2023-2024年度,玉米雜交種市場供需比攀升至167%,供過于求的狀況明顯加劇。種業企業、經銷商以及零售商都普遍感受到市場運營難度加大,盡管尚處于可接受的范圍,但市場壓力已不容小覷。
進入2024-2025年度,玉米雜交種制種面積持續維持在高位,同時制種畝產量有所提升,致使總供應量達到22.4億公斤,供需比更是高達175%,種子庫存積壓問題愈發嚴峻。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搶占一席之地,種業企業紛紛提前啟動市場推廣活動,并降低產品價格,但市場反應依舊冷淡,難以激發活力。種種跡象表明,“種業寒冬”已然降臨,種業市場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考驗。
二、甘肅、新疆制種基地優劣勢對比
中國玉米雜交種的生產主要集中在甘肅和新疆,這兩地的制種面積占全國總量的70%左右,雖因年份不同會有一定幅度的上下波動,但地位始終穩固。云南、內蒙古、寧夏、四川、黑龍江等其他地區也有一定規模的玉米制種活動,不過占比相對較小。所以說,甘肅和新疆構成了中國玉米制種基地的基本盤。在甘肅,以張掖為核心向周邊地區輻射形成制種產業帶;在新疆,則是以伊犁河谷為核心展開輻射。下面對兩省制種基地的優劣勢進行詳細分析。
1、張掖制種基地
(1)優勢:氣候條件得天獨厚,地處河西走廊中部,南靠祁連山、北依合黎山和巴丹吉林沙漠,狹長獨特的地域地形構成了天然的種子繁育隔離屏障,是玉米制種的“黃金”區域;制種歷史悠久,經驗豐富,形成了完善的制種產業鏈;種子純度、芽勢、質量較好;籽粒相對小,千粒重低,按籽粒播種的話性價比更高;種子保存期長,可達6-7年;政府重視種業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支持制種基地產業發展政策。
(2)劣勢:總制種成本相對較高,比新疆高1000元/畝左右;隔離區面積較大,占制種面積約15%,制種產量相對低;制種區域相對小,更適合小面積制種。
2、新疆制種基地
(1)優勢:土地資源豐富,可大面積種植,隔離區相對小,有利于規模化、集約化生產,適合大單品制種;總制種成本與甘肅對比相對更低;制種產量與甘肅對比相對更高;近年來農業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制種條件快速提升;政府高度重視,制種優惠政策快速加碼,搶占制種面積;轉基因玉米在產量、抗病蟲害等方面可能具有優勢,有助于提升制種效益和市場競爭力。
(2)劣勢:制種經驗略低,純度相對低;籽粒大、千粒重高,單粒播種的性價比相對低;濕度大,種子保存年限少,約2-3年;新疆相對偏遠,種子運輸成本高,比甘肅高約0.1元/斤。
三、四點建議
1、2025年玉米雜交種制種面積維持在250萬畝較合理,不超過300萬畝
在當前種業市場格局下,精準規劃2025年玉米雜交種制種面積對維持市場供需平衡、保障種業產業鏈健康發展至關重要。
2024-2025年度,玉米雜交種市場呈現出明顯的供大于求態勢,總供應量達22.4億公斤,而總需求量僅為12.8億公斤,剩余庫存高達9.6億公斤。
展望2025-2026年度,假設玉米種植面積和雜交種總需求量維持不變,滿足需求僅需12.8億公斤種子,減去現有的9.6億公斤庫存,理論上新制種總產達到3.2億公斤即可實現供需平衡。然而,考慮到種子行業的特殊性,為有效規避可能出現的“缺種”風險,保持合理的供大于求狀態十分必要。經研究分析,供需比控制在130%-150%之間較為理想,對應總供應量需達到16.6-19.2億公斤,這意味著新制種總產應在3.8-6.4億公斤區間。
由于氣候因素對制種產量影響顯著,不同年份和區域的制種產量波動較大。以平均畝產400公斤來測算,2025年總制種面積控制在95-160萬畝,就有望在一年內將供需比調整至合理范圍。但為保障種業產業鏈各環節的利益均衡,實現可持續的良性發展,供求關系通過2-3年逐步調整更為適宜。
(1)兩年調整方案:若計劃在兩年內完成調整,2025-2026年度將供需比調整到150%,那么2025年需新生產種子總量為9.6億公斤,對應制種面積為240萬畝。到2026-2027年度,將供需比進一步調整到140%,此時2026年需新生產種子總量為11.52億公斤,制種面積為288萬畝。
(2)三年調整方案:若采用三年調整計劃,2025-2026年度先將供需比調整至160%,則2025年新生產種子總量需達到10.88億公斤,制種面積為272萬畝。隨后在2026-2027年度,將供需比調整為150%,2026年新生產種子總量為11.52億公斤,制種面積288萬畝。2027-2028年度,將供需比穩定在140%,2027年新生產種子總量同樣為11.52億公斤,制種面積288萬畝。
特別需要關注的是,2025年轉基因產業化將全面放開并納入常規種植,擴面增速,推廣面積預計會在無額外限制措施的情況下迅速增長。而當前玉米種子的有效庫存主要是非轉基因種子,若不及時消化,在1-2年內很可能面臨轉商危機,造成巨大經濟損失。綜合以上因素,建議優先采用兩年調整供需比的方案,將2025年玉米雜交種總制種面積設定為240萬畝,可根據實際情況適當放寬至250萬畝。若2025年制種面積達到300萬畝,新生產種子量將基本能滿足總需求量,屆時庫存積壓問題將更加嚴峻,難以有效消化。
2、玉米雜交種制種基地以甘肅和新疆為主,占比80%左右
甘肅堪稱玉米雜交種制種的“黃金地帶”,氣候條件得天獨厚,制種經驗豐富,基礎條件完備,往昔曾占據我國玉米制種面積的半壁江山。新疆則是后起之秀,2021年甘肅制種成本大幅上漲后,其基礎設施迅速完善,吸引制種企業快速轉移,2023年超越甘肅,成為中國制種面積最大省份。2021-2024年,甘肅和新疆玉米雜交種制種面積約占全國的70%,這是基本盤,后續可適當增至80%并各占一半,其他區域負責滿足小區域制種需求。
倘若按照2025年全國總制種面積250萬畝來測算,甘肅和新疆可各占40%,那么二者的制種面積均將達到100萬畝。這一規劃既充分考慮了兩地的資源優勢與產業基礎,也有助于優化全國玉米制種產業布局,推動種業實現更加高效、可持續的發展。
3、總制種成本繼續下調,新疆3600元/畝,甘肅4000元/畝
2月28日,甘肅省種業商會發布了關于2025年玉米種子生產相關事項的建議。其中明確提出,張掖市內玉米制種田的畝保產值不宜高于3600元,不過,這份建議中并未提及服務費相關內容。
緊接著,在2025年3月10日,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種子協會發布了《倡議書》。《倡議書》中規定,成熟品種的保底價格不得低于3600元/畝,同時指出代繁服務費為每畝300-500元。按照每畝產量500公斤來計算,種子單價為7.5-8元/公斤,并且明確種子單價(基地交貨價)不得低于7.5元/公斤。經核算,如此一來,每畝的總制種成本達到了3750-4000元。
通過對表2的分析能夠清晰發現,在2021-2023年期間,新疆玉米雜交種制種面積呈現出逐年遞增的態勢,其在全國制種面積中的占比也隨之逐年擴大。到2023年,新疆成功超越甘肅,榮登全國玉米制種面積榜首之位。
那么,究竟為何會出現這一局面呢?究其核心原因,在于甘肅制種的總價格增長速度過快,致使種子公司的制種成本超出了其能夠承受的極限,無奈之下,種子公司只得被迫向新疆轉移。
如今,如果甘肅和新疆的制種總成本持續維持在高位運行,種子公司是否會進一步尋求轉移?寧夏、內蒙等地區又是否能夠敏銳捕捉這一機遇?
為推動種業健康發展,建議2025年繼續降低總制種成本,以此引導行業良性循環,切實保障種業產業鏈各個環節都能獲取合理利潤。具體而言,新疆的制種總成本應控制在3600元/畝,最高不宜超過3700元/畝,此成本包含服務費;甘肅的制種總成本則需控制在4000元/畝,最高不超過4100元/畝,同樣包含服務費。
4、倡議多方協同,共同促進種業良性發展
種業的健康發展關乎國家糧食安全與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政府、協會與企業的共同努力。因此,倡議構建政府引導和監管、協會協調、企業自律的協同機制,保障種業的良性發展。
(1)強化政府引導與監管:建議政府持續加大對制種基地的政策扶持力度,一方面,通過增加補貼,彌補制種成本,確保制種企業和農戶的合理收益,穩定制種產業的基礎;另一方面,加強對制種基地亂象的整頓,嚴厲打擊不正當競爭、違規操作等行為,引導制種企業和農戶合理定價,營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
(2)發揮協會協調作用:各地種子協會應充分發揮橋梁與紐帶作用,積極引導種子公司和制種企業,依據市場需求與種子供需狀況,科學合理地規劃生產面積。同時,結合不同品種的特性,精準匹配適宜的制種區域,提高制種效率與質量,促進種業資源的優化配置。
(3)推動企業自律發展:種子公司和制種企業作為種業發展的主體,要嚴格遵循市場規律,樹立大局意識,主動平衡產業鏈上下游各方利益。在追求自身發展的同時,注重行業整體利益,積極營造種業高質量發展的良好氛圍,實現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2024-2025年度玉米雜交種供需比高達175%,嚴重供過于求的局面給種業產業鏈各方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壓力,形勢十分嚴峻。近期,新疆和甘肅相繼公布制種價格,引發了種業圈內的廣泛關注與熱烈討論。
作為一名在種業領域深耕30年的從業者,同時擔任中國種子協會監事長,我深感責任重大。經過深思熟慮,撰寫此文。盡管文章內容或許會對現有各方的布局產生一定影響,甚至觸動了某方的利益,但為了種業的長遠發展,我認為有責任、有義務站出來發聲。在此,呼吁各方尊重市場規律,同時借助合理的計劃引導,平衡各方利益,共同努力扭轉當前嚴峻的種業形勢。若文中觀點存在不妥之處,敬請各位批評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