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萍鄉南繁制種面積占總面積九成以上,年產水稻種子占全國供種量近兩成——
為端牢中國飯碗制造“萍鄉芯片”
“這批‘上天’的種子‘落地’播種后,長勢好得很呢!現在快抽穗了,3月中下旬就可收種。”前不久,在海南三亞崖州灣科技城壩頭科研基地,海南農樂南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農樂南繁公司”)技術員李忠煥正在田間悉心呵護這些“寵兒”。
3個月前,李忠煥將8000多粒“太空種子”播撒在5平方米的秧床上。這批搭乘實踐十九號衛星經歷“上天”遨游的“太空種子”,在李忠煥手中開啟了新的“落地”旅程。
李忠煥來自江西省萍鄉市湘東區排上鎮排上村,經過不懈的努力與堅持,他從一名地地道道的農民成長為一名資深的南繁制種技術員。去年冬天,李忠煥和萍鄉幾百名制種技術員忙碌在南繁制種一線;今年早春,萍鄉6000多名農民再次啟程奔赴海南南繁基地。在萍鄉南繁制種50周年之際,科研人員、農技員、農民一道努力,著力提升制種的科技含量,依靠南繁制種種出萍鄉種業“芯未來”。
水稻制種看南繁,南繁制種數萍鄉。這6000多名來自萍鄉的農民,已成為全國南繁制種的主力軍,制種技術聲名遠播,馬達加斯加、尼日利亞等國外種業從業人員多次到萍鄉南繁制種基地學習。目前,萍鄉人在海南南繁年平均制種面積達20萬畝,占全國南繁制種總面積90%以上,萍鄉南繁制種產業強力推動農民增收致富,帶動農民增收2億元以上。
從“難繁”到“南繁”
1975年,萍鄉市成立了雜交水稻示范推廣辦公室,組建了一支100多人的雜交水稻南繁制種隊,中國工程院院士顏龍安被任命為副總指揮,負責南繁制種技術指導。
“床上沒被子,床下沒鞋子,床頭沒箱子。”當地流傳的順口溜足以說明當時生活的艱苦。顏龍安把當時的生活稱作“三子”:吃的是豆子飯、走的是沙子路、睡的是棍子床。
就是在這樣的艱苦環境下,顏龍安帶領團隊做出了亮眼的業績。通過不斷總結和探索,1983年,萍鄉市南繁制種畝產最高已突破150公斤,并逐步上升到300公斤以上,連創全國南繁育種新高。到20世紀90年代,萍鄉籍的南繁人數增至5000人。
20世紀90年代末,萍鄉南繁制種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1997年,為圓南繁制種夢,顏龍安的鄰居劉皇勇放棄茶產業,毅然決然到海南發展南繁制種產業。到海南制種,光有良種、良田不行,雖然是半路出家,但劉皇勇深諳制種技術的重要性。
雜交水稻的關鍵技術是要控制親本花期,如果授粉期父本和母本花期不相遇,有可能顆粒無收。為解決該問題,劉皇勇虛心向顏龍安等水稻制種專家請教,學會如何通過肥料、用水等技術進行人工干預。終不負苦心人,劉皇勇很快成為農民制種行家。
“技術創新沒有止境。”劉皇勇與科研機構合作,引入水稻大缽體毯狀苗機械化育插秧等新技術,將農機與農藝有機融合,應用新機具、新品種、新技術,劉皇勇帶領公司團隊將制種面積從當時的300余畝擴大至1萬余畝。
“我們剛到海南制種時,是‘兩缺’:缺技術、缺訂單;但現在是‘兩愁’:愁來訂單、愁沒土地。”劉皇勇說,市場需求越來越大,但每年制種面積就這么大,制種產量也基本固定,為了保證制種質量,去年冬春他婉拒了七八家種子企業的訂單。
從“代加工”到“萍鄉造”
萍鄉年產水稻種子高峰期占全國供種量近20%,但制種大戶絕大部分是為外地種業企業代加工、代制種。這在萍鄉市南繁服務中心主任萬五星看來是喜中帶憂,喜的是萍鄉為全國水稻制種供種作出了大貢獻,憂的是萍鄉現代種業難以實現爬坡上行、彎道超車。
“不能讓我們的制種農戶只賺勞力錢,而應賺技術錢;不能單一地代加工、代制種,而應造‘芯片’。”萬五星說。萍鄉市委、市政府以“南繁先鋒、種業大市”為發展定位,大力發展種業公司為龍頭、制種公司和專業合作社為紐帶、制種專業戶為基礎的制種產業體系,形成了本地、南繁和外埠三位一體的產業發展格局。
產業跑得快,得靠龍頭帶。張少虎是江西天涯種業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從昔日的制種小伙到國內水稻種業領域龍頭企業的掌門人,張少虎經歷了從代加工到造“芯片”的艱難歷程。32年前,張少虎跟隨父輩腳步前往海南省,成為水稻制種大軍中的一員,一做就是10多年。
“單一的水稻制種可以說‘上氣不接下氣’,既不掌握前端研發,也沒有后端市場資源,說白了就是代加工,始終受制于人。”后來成立種業公司的張少虎開展“育繁推”一體化業務,打通整條水稻種業產業鏈。到如今,天涯種業成長為“育繁推”一體化的江西省農作物種業骨干企業,其雜交水稻商品種子銷售總額位居全國前十強。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截至目前,萍鄉有3家企業從單一制種企業發展成為“育繁推”一體的現代種業企業。
“即便待在制種行業,我們也要依靠科技賦能,深耕制種沃土,將企業做大做強。”農樂南繁公司總經理王仕明在提高制種科技含量上不遺余力,“以前我們是人工趕粉,現在是用無人機授粉。這樣的智能制種不僅讓制種效率提高了10多倍,而且能將雜交水稻結實率提高5%左右。”如今,在農樂南繁基地,從無人機精量播種、精細植保再到無人機精準授粉,標準化、機械化、智能化制種在全程展開。
正是科技助力,農樂南繁公司成長為海南水稻制種面積最大的企業,在海南奏響了萍鄉制種的最強音。萍鄉也以農樂南繁公司為龍頭帶動,大力推進集制種播種、育秧、移栽、田間管理和收獲于一體的全程機械化,提升規模化制種水平。
企業領跑在前,農戶也奮起直追。排上鎮山田村譚豐五兄弟帶領家族近20人在三亞、東方、樂東等地制種7000畝。“如果不是技術支撐,他們不可能制種這么多田,也賺不了那么多錢,如今他們通過有技能地制種,年入近百萬元。”排上鎮鎮政府駐海南南繁辦事處主任文獻介紹。
如今,作為全國制種大市的萍鄉市累計生產優質稻種4億多公斤,相當于間接為國家生產了近2000億公斤糧食,為端牢中國飯碗制造了“萍鄉芯片”。













